花钱换了高清机顶盒,却被告知无法收看高清频道;点播、回看功能无法连接,机顶盒十分钟便要重启一次;报修一个多月,故障依旧,预付款却欲退无门……世界杯鏖战正酣,原本是球迷狂欢的季节,可本市不少居民家里却因此“添堵”,频频出问题的有线数字电视,让他们的这个世界杯之夏过得不爽极了。
200元看高清是“忽悠”
今年5月,家住杨浦区双阳路的市民劳先生看到东方有线推出了“高清看世界杯”的促销活动。咨询东方有线客服热线96877之后,劳先生被告知,由于他已是有线通宽带用户(包年1310元),因此只需再支付200元,便可以为其更换一个高清机顶盒,收看CCTV高清、CCTV1高清和CHC高清电影三个高清频道,其中CCTV高清为世界杯转播专用频道。
球迷劳先生觉得比较合算,便支付了200元申请了该业务。可工作人员上门安装之后,劳先生怎么也没有找到“传说”中可以看到世界杯的CCTV高清频道。多次拨打96877后,一位客服代表才最终给出答案,“你家看不了这个频道,因为你们小区不属于数字电视非整转区域。”“我感到自己被愚弄了。”劳先生告诉《IT时报》记者,之所以申请高清业务就是为了看世界杯,现在不但高清球赛看不到,就连想要回这 200元也变成了“不可能”,“客服强势地和我说,你想退是不可能的。”从5月底到7月6日,多次投诉后,东方有线最终答应送给劳先生一个笔记本散热架, “反正肯定不值100元。”
机顶盒就是个“摆设”
和劳先生同样没看成高清世界杯的还有市民小于。家住北宝兴路明光公寓的他,今年5月23日申请了三台数字电视机顶盒,其中两台是普通数字型,自己卧室申请了一台高清机顶盒,小于准备等到世界杯时躺在床上“美美地”看几场好球。
让小于郁闷的是,从5月23日安装至今,三台机顶盒中的两台已先后更换过三次,其中高清机顶盒始终无法使用。第一台出毛病的是高清机顶盒,“从一开始就没好过,图像总是有马赛克,有时候会突然黑屏,根本无法正常使用。”6月中旬,忍无可忍的小于拨打96877报修,一周后,终于有工作人员上门帮其更换了一台机顶盒,可没过3天,这台新换的机顶盒也开始“找茬”,不停出现“信号锁定失败”,然后便是黑屏,机顶盒开始重启。还没等这个修好,客厅里的那台普通数字机顶盒也“罢工了”。焦头烂额的小于不下10次向96877报修,可得到的答案始终只有一句,“很抱歉,请耐心等待。”
“钱一分没少我都交了,可该享受的服务,我一点都没享受到,费用减免更不可能。世界杯开始后,我只能和非球迷的弟弟抢遥控器,别说高清版世界杯,就连普通版,我也看不成。”小于很无奈。
直到7月6日,小于家里的机顶盒才修好,不再是个“摆设”。
互动功能完全失效
家住凉城的郑先生也有同样的“烦恼”。今年4月,他参加了东方有线每月35元可看高清频道,同时开通互动功能的活动,可从5月18日开始,互动功能便无法正常使用,出现马赛克、连接错误、搜索不到节目、黑屏等问题。
从5月22日第一次报修开始,一场“拉锯战”开始了。从开始的机顶盒设置不匹配,到后来的机房调整、信号不稳定,东方有线给出了各种不同说法,但故障始终没有排除,最终东方有线技术人员确认是机房容量有限。可扩容时间从最初承诺的6月初,到后来给出的6月25日和7月4日“最后期限”,直至7月9日记者发稿,郑先生家的互动功能始终无法正常使用,“8号晚上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打通96877,可依然没有结果。”“如果是机房扩容问题的话,说明东方有线在技术上根本就没有准备好,那为什么现在就向市民推出呢?更何况是收费业务,我这40多天的费用谁来补偿呢?客服只答应送我两个月的收费包,但还在申请中。现在我觉得有点骑虎难下,想退订这项业务换回普通标清机顶盒吧,客服却说只能一年以后办理,并且还需支付150元。”郑先生对此非常无奈。
记者观察
能否向消费者“伏低”一点?
模拟电视整体转换数字电视是国家战略,无可厚非,但随着东方有线加快模转数步伐,在本市两大门户网站——上海热线和东方网上,关于东方有线的投诉越来越多,据网站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问题大多集中在带宽、互动功能、高清频道和服务上。记者也曾联系负责东方有线售后服务的黎先生,他坦承,由于进入大规模模转数整改期,出现问题的频率比此前高了不少,96877也很难打通。在与记者沟通中,黎先生非常诚恳地表示,将对这些用户投诉的问题妥善处理,尽快解决,涉及的费用也将酌情减免。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让人欣慰。
然而,并不是所有东方有线的客服人员都与黎先生一样,有着诚恳的态度。记者采访几位用户时获悉,他们拨打96877的次数均不下十次,但期间多次交涉并不是一个愉快的经历,“他们太强势了”、“所有问题都是我们的,他们一点错都没有”、“想退钱是不可能的”……这些消费者抱怨的声音是否能给东方有线一点警醒?作为本市有线电视的唯一运营商,从某种程度上,东方有线控制着市民的“电视收看权”。然而,权利有多大,义务便有多大,有着垄断资源的东方有线,在扩张时出现问题并不要紧,但在阵痛期,能否在服务态度上向消费者“伏低”一点呢?在解决问题时,速度能更快一点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