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09/7/27 12:57

垃圾短信能否根治:一个村庄和部委的8年斗争

电脑报  张仕福 毛建敏

城市繁华,阳光灿烂,7月下旬的广州热得令人窘息。

头顶的中央空调冒出丝丝冷气,何晓亮(化名)讲电话的声音很大:“担什么心嘛,我的生意没问题,都是正规的。”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前两天,父母看电视,新闻上说工信部出台了个‘垃圾短信限发令’,刚刚特意打电话来问。” 何晓亮叹了口气:“我给父母说我是做DM广告,不是做短信群发的,这‘限发令’对我没什么影响。其实老人心里明镜得很,这么说也是为了他们心安。”

叫DM广告,是因为这个生意的名声不太好。何晓亮的生意很简单:通过短信群发器给无数的手机用户发送各种垃圾短信。

“这是一个老式骗局,但总会有用。”何晓亮说,工信部并不是第一次用各种手段来对付自己,但在8年的斗争后,这份生意仍然“前途远大”:“层层利益链条下,这些技术手段有个屁用?”

小山村出了个有钱人

8年过去,何晓亮从当初的打工仔,变成了家乡的有钱人:3年前,外出打工的何晓亮带回了一个漂亮的城里女朋友,还拿出20万元,在老家给父母修了一栋全新的小洋楼。

这个地处广西灵山县南部的小山村立刻轰动,村民争相传说:何晓亮出息了,当大老板了。问其出路,何晓亮总是神秘一笑:“第五媒体,搞高科技的。”

村民们不解何谓“第五媒体”,更不明白所谓“高科技”有多高,何晓亮也不详细解释。但淳朴的村民们意识到,跟着何晓亮干,是很有出息的。许多家长遂要求何晓亮带上自家孩子一起去闯荡。“没办法,乡里乡亲的,能帮就帮一把。”

何晓亮指着忙碌的几个大男孩说:“小李跟了我3年,小黄跟了我2年,小武跟了我1年,现在每月都可以寄千把块钱回家。”

年轻的小李小黄听了这话,抬头用尊敬的眼神看了何晓亮一眼,并不答话,而是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出一段话:“本公司出售假钞迷药黑车窃听器……”

19岁的小李轻敲回车键,半个小时内,上万条包含这条内容的手机短信提示音就在全国各地嘀嗒响了起来,用户看到这条短信时,大都会厌烦地删掉,内心痛骂一句:“讨厌的垃圾短信。”

6年来,何晓亮对这样的结果早已不在意,他坚信会有一些上钩的“目标”,这些“目标”回复的短信会出现在电脑的屏幕上,何晓亮将这些信息导出,提供给客户,这单生意就算结束了。

何晓亮的生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大企业委托他们发送一些生日祝福、节日问候等等;第二种就是隐秘型短信,内容五花八门,有卖六合彩的、拉皮条的、做形象广告的、诈骗银行卡的等等。“我们从不过问客户的身份,这是行规。”

何晓亮说,自己每条短信成本1.5分到2.5分,但卖给客户一般是4分一条,如果是地产客户自然要狠敲一笔卖5分钱一条。让他拥有豪迈底气的源头,是他们的数据库。最初,他们都是花高价钱从运营商手里购买客户信息,但从2006年开始,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可以共享信息了,用户在任何地方所留的信息,都可能最终辗转落到何晓亮的手里。此外,为了进一步挖掘客户,何晓亮还使用了“无线身份识别系统”和“受众属性挖掘平台”,用于短信的精准投放。

现在,何晓亮手里掌握着1200万的用户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被何晓亮分为数大类,比如老板、业主、信用卡用户等等门类,精确到用户的住址、年龄、爱好、收入等等。面对如此有效的用户名单,任何一个广告主都清楚这是何种金矿资源。

何晓亮说,这个行业有很多传奇。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杭州,群发短信商利用收集到的16万车主的信息,以一星期两次、每次2000条的方式发送这样一条普通短信:“建德市位于杭州千岛湖畔,交通便利,万亩用地,期待你的投资——建德驻义乌招商处。”最终,这条普通的短信为建德市大慈岩镇带来1.77亿元的义乌投资。

而何晓亮自己津津乐道的案例是:广州某楼盘花1万元请自己发送了20万条短信,结果有100多人回复了短信,并最终成交了18套,这样的效率,是其他广告所无法达到的。

因此,尽管客户心理上不认可垃圾短信,但操作上还是会依赖短信广告,并最终造就了何晓亮这个小山村的有钱人。

靠垃圾短信走向现代化

“说真的,你收到的那些短信中肯定就有我发的。”对何晓亮而言,他并不因为制造了垃圾短信而难为情。

何晓亮的生意,始于2002年。那是群发短信迎来的第一个行业高潮,距离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正式开通短信服务仅仅两年,并成为业内关注的“第五媒体”。

当时正在广州一家SP服务商上班的何晓亮,看到老板通过群发短信赚了大钱,认为“这不就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嘛!”于是购买了一套短信群发器设备,租了一间民房,开起了公司。营业执照上写的是:DM广告公司。

何晓亮的生意很红火,在生意最好的2004年、2005年,每月赚上10来万元不是难事。“那时候很多人都很傻,容易相信这些短信。”

在何晓亮所在的小山村,这是天文数字般的收入。也因此,绝大多数年轻人选择了这个行业。“2002年时,村里只有我一个人做这门生意,随后就陆续有同村的年轻人出来做这门生意,最高峰时的2005年,全村有30多个人进入了这个行业。”何晓亮扳着指头一个个计算:谁家是亲兄弟齐上阵,谁家是全家出动,谁家正要高考的小孩因此休了学……

“能说他们目光短浅么?”何晓亮摇了摇头:“我不这样认为,这个社会,有钱赚才是真道理。哪个行业没有风险?哪个行业不累?”

何晓峰(化名),何晓亮的堂哥,2003年第一次跟随何晓亮走出了山村。两年后,只有初中文化的何晓峰回到了灵山县,买了房子开了网吧,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而更多的同乡,则留在了大城市,在这个行业里继续浮沉,从广州到深圳,从南宁到海南,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实际上,对何晓亮的父母而言,他们对儿子的生意同样是“睁只眼闭只眼”——如果不是这个生意,那么他们的家庭仍会像以前一样一贫如洗,而不是现在村里最有钱的家庭。“其他人没我进来得早,可能没我赚得多,但至少,可以让老家的旧房翻新,让冰箱彩电一股脑儿搬回家,让山村走向现代化。”

这样的村子,在全国有很多。何晓亮认为,这并不是夸张:“全国每个城市,这样的公司至少有上百家,算算有多少人在从事这个行业?”

毕竟,“高科技”的含量并不高,小一点的公司,只需要两三个人两三台电脑。客户先付上几百元钱,提供短信内容,短信群发商通过短信群发器,唰唰唰,一下子全都发出去了。

何晓亮所说的群发器,实际是一种GPRS发射器,在一般的电脑城里买不到,但在许多网站上公开出售。机器原理很简单,各种群发器也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群发器可以插上十多个短信卡——就像黑DM、小广告一样。

其中,短信卡是最关键的部分,没有它,其他器材就成了一堆无用的电子零件。这种短信卡,外形与市面上公开出售的手机SIM卡并无区别,发送短信时会在手机上显示该卡的卡号,但仅能用于发短信而不能通话,拨打过去,语音提示是该号码已停机。

“短信卡一般不能轻易拿到,市场上也很少有卖的。”何晓亮神秘一笑:“我们是通过关系,找移动、联通拿到的短信卡。”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