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客户对康柏以后是否会支持DEC的产品有疑问,可以随时找他,他都会‘飞’过去当面作答,他的手机是24小时Call Free(免费拨打)的。”一位原DEC员工这样描述时任康柏大中国区总裁俞新昌的表态,这是1998年康柏并购DEC后发生的故事。
并购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市场上的一些大客户如银行等,将给DEC的单子都“挂”了起来,在观望DEC的变化。DEC的销售人员们也不像以前那样卖力地说服客户了。这种状况很快就反映在销售业绩上,俞新昌对此非常忧心,他可不希望并购后丢了DEC的客户,尤其是大的行业客户,它们是康柏看中DEC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从胜利走向胜利
“康柏台式机是我最早从中国香港提货,拿到中国内地销售的。当时,AST台式机在中国内地市场很火爆,但我觉察到中国内地需要更高档次的微机,康柏将1M内存改为4M内存,而价格不变,在当时内存条很贵的情况下,我判断这是个机会。事实证明我看准了。”后来曾任翰林汇软件产业有限公司总裁的周军对《中国计算机报》的记者回忆说。
周军做完第一笔生意,在深圳饭店打电话约怡光(香港)公司的人会晤,开始做怡光的大代理商,向中国内地市场引入康柏机,并获得了成功。这是上世纪90年初发生的故事。随后几年,康柏很快成为中国PC市场的主流机型。
而此时的康柏,在PC产业高歌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球市场上风生水起,一场胜利接着一场胜利。
康柏公司于1982年2月成立,并迅速取得商业成功。据资料表述,康柏电脑第一款产品设计图是由三位公司元老在餐厅餐垫上绘制的,后来他们各自出资1000美元成立了康柏公司。
1985年10月17日,英特尔具有跨时代意义的386处理器发布,PC业最大的霸主IBM对此反应迟钝。康柏之前推出的286计算机,市场评价颇高,但不足以改变市场格局。386问世后,康柏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1986年9月,康柏率先推出第一台基于386处理器的台式个人电脑,一举走红。
随后,康柏内部由于官僚体系的影响,开始变得懈怠。
1990年年底,康柏一个中层经理“越级”向董事长Benjamin Rosen反映了电脑市场的新变化,以及康柏内部官僚体系对此持保守的态度,这引起了Rosen的高度重视。
为了不惊动公司内部的保守势力,Rosen决定采用“微服私访”的方式,他亲自从康柏内部秘密挑选了两名中层管理干部,一个是搞技术的,另外一个是搞营销的。为了保密,Rosen和这两人联系时用的都是代号。这两名经理的直接上司得到的消息是他们去度假了。这两人实际上是跟随Rosen,搭乘他的私人飞机直飞拉斯维加斯,去参加当年举办的电脑和零配件商品交易会。
为了不暴露身份,他们不住组委会为参展单位准备的高级旅馆,而是住在一家远离会场的汽车旅馆里。这两位经理在展会上以小企业采购为名向参展单位询问配件报价,掌握了所有零配件的成本信息。然后他们白天购买组装普及型电脑的全套元器件,晚上回到汽车旅馆,用这些零配件组装了一台电脑,并对产品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是,组装产品完全可以达到康柏自产电脑的性能,但价格只有康柏自产产品的一半。
Rosen极为震惊,他回到公司后,迅速以董事长的身份召开董事会会议,并把两位经理组装的产品拿到董事会上现场演示,展示了事先准备的全套测试数据。经过长达13小时的激烈辩论,董事会最后达成共识,免去了当时的CEO Rod Canion的职务,并决议转产低价普及型电脑。要知道,Rod Canion 是康柏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罢黜Rod Canion充分体现了康柏求新和快速变革的企业精神。
转产低价普及型电脑顺应了市场发展的潮流,让康柏再上一个台阶。康柏随后在1993年的PC市场销售战中,给当时风头正劲的AST以致命一击。(详见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姜洪军撰写的《逝去的AST:联想第一大桶金发掘地》一文)
1994年,康柏在全球市场上的PC投放量为483万台,第一次超过IBM的424万台,一举登上了PC电脑市场的王座。
随后,顺风顺水的康柏将目标锁定在DEC。并购非常迅速,1998年1月26日康柏收购DEC,完成了“蛇吞象”的壮举。1997年康柏公司拥有18900多名员工,DEC拥有54400多名员工。此交易金额近90亿美元。
剩下来的工作是消化自己的猎物,这会是问题吗?似乎不是,此前在1997年,康柏完成了对服务器制造商Tandem公司的收购,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运作体系中,但Tandem公司远没有DEC的规模大。
1998年年初,《福布斯》评选康柏公司为全美年度最佳公司。此时,康柏公司达到了成功的巅峰。但康柏公司与DEC的合并,走过蜜月期后,一系列问题逐渐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