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鼠、金牛岁末之交,记者赶赴北京邮电大学,对曾剑秋教授围绕2008、2009年的监管新政、宏观局势、金融危机、运营方略、竞争格局等话题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中国ICT产业应借金融危机实现国内外增长
曾剑秋认为,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炒作、放大的结果。“实际上,金融危机的真实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对中国影响更小,美国的经济是以虚拟经济为主而中国的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经济基础不同是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有限的防火墙。中国政府在关键的时刻还深谋远虑地推出了惠农政策高招,回顾一下2008年上半年的全球粮食危机而中国能够坐怀不乱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信息通信产业的地位自然十分重要,曾剑秋更是称其为具有火车头作用的国家“第一产业”。他认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信息通信企业来讲,更多的是机会,国家应利用这个机会发展信息产业,让信息产业起到排头兵、动力车的作用,促进信息化建设。“目前,国家安排4万亿拉动内需的资金,交通业已经获批2万亿的投资计划,而通信业似乎缺乏有胆识的战略,仍在翘首企盼。设想一下,如果2005年开始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再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机会,中国3G发展令世界将刮目相看。”
“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种恐慌危机,面临金融危机要谨慎对待而不是惧怕它。客观而且理性地认识金融危机与通信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克服金融危机、寻求发展机遇。”曾剑秋举例说:“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997年的8.8%下降到1998年的7.8%,但中国通信业在整体增长与GDP增长趋于一致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从33%到37%的增长率。而电话主线普及率1998年为6.8%,1999年为8.64%,2000年达到11.4%。
“从世界范围来看,金融危机与通信业的关系是弱相关,机遇大于挑战,192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全面衰退,但是美国通信业仍然在10年内保持了8%的增长率。数据表明,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知名通信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有限。”
中国通信业应从国内外两方面进行发展,需要研究扩大内需的策略,也需要研究国际化策略。曾剑秋表示,国际方面,企业可以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信市场,收购一些较好的企业,比如已走入北美的香港和记黄埔是较早投入3G建设的企业,拥有很多技术开发、产品应用和运营经验,可以应用到国内3G的发展中,2009年我国可以考虑对和黄的收购问题。而对于国内的发展,国家不应进行大的调整,应继续坚持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已做的2009年规划;另外还可以谋划一些更长远的发展,某些业务和产品可以先行,比如推动“统一通信”业务和产品的应用,促进企业信息化。
大部制改革使“四个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曾剑秋表示,大部制改革使我们离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的工业现代化更近了一步。大部制改革对信息通信业的影响比较大,这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产业政策调整策略,过去单纯的信息建设现在已经提升到一种融合的层面;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靠其工业化程度来体现,工业化的质量如何则体现在信息化的水平上,工业现代化要从质上进行更新。
“2009年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通过产业融合、技术融合,提升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其质量和实现途径如何值得关注。第二,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有先有后,因为工业涉及的面非常广,而首先在哪个点进行融合,这也值得关注。”曾剑秋对记者说:“某些基础产业通过与信息化的融合可以得到快速发展。比如汽车业、交通业,高速公路和信息通信业有很紧密的关系,道路修建的减少可以由通信设施的建设而取代,比如通过远程通信和视频会议等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许多交通和运输问题。”
“2008年是一个改革年,监管处于不确定期,政府推出了不对称管制、单向转网等一系列措施。2009年监管将走入一个规范的轨道。”曾剑秋表示,“比如号码携带分两种:自由转网和单向转网。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最合适的是自由转网,单向转网对消费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它是一个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