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7/3/1 13:37

雷军的隐忧:奔跑的小米如何更快地奔跑?

搜狐科技  范荣 丁慎源 王雪莹

“我从来没有说过小米不上市。”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松果芯片发布会上面对搜狐科技的提问,他没有避开这一敏感的话题,“等小米到了上市的节点,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显然,雷军对小米上市已有了时间表,而一切都在计划之中。“2017年小米将完成1000亿元。”雷军对小米业绩短期做了规划,他认为,这一目标至少90%能完成。“千亿不是一个很难的目标,小米很多业务都在以100%的速度增长。”雷军显得胸有成竹。

视频:小米手机上市6年历程雷军几个瞬间

要将小米打造千亿帝国,雷军除了向手机上游芯片渗透加强手机实力之外,其希望寄托于近两年小米建立的生态链业务。

小米新的业务会成功吗?虽然小米一直未公开2016年的业绩,但摆在雷军眼前一个糟糕的局面是,2016年,小米手机已从首位下滑至第五位,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所吞噬,而面对难以预料的新业务,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决定了小米的未来。搜狐科技将详细分析小米的诞生、巅峰、转折、困局及未来。

巅峰:小米手机神话

2011年,小米公司团队正式亮相,由7个“中老年”联合创立,主要创始人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时年41岁,有着金山、卓越、UC、多玩和凡客等多家职业经理人经验,和天使投资人身份;总裁林斌是一个资深软件工程师,曾在微软、谷歌重要部门任职。

小米创始人团队

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进入小米之前是金山词霸总经理,与黄江吉一起负责MIUI;主管小米研发团队的黄江吉曾任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与曾任谷歌中国高级产品经理的洪锋负责小米一款即时通信应用“米聊”;负责小米手机硬件的周光平曾任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负责手机产品设计的刘德曾是北京New Edge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在这5人之外,雷军与总裁林斌一直掌管着小米公司管理运营的核心。

也正是有着软件基因的创始人团队,小米最初是从擅长的软件(应用)开始再到操作系统,然后再做手机硬件。

创业激情和共同的人生理想让小米最初就拥有一批效率极高的队伍,而被内部人当时称为“敢死队”。这也促使小米2011年宣布进军手机市场时,便一口气推出了MIUI、米聊和小米手机,抢占了智能手机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小米社区、售后体系、小米商城、手机配件在这一年同时上线。

小米第一款定位在“发烧”专业人群的顶级智能手机诞生是几个联合创始人的共同推动,周光平擅长硬件、刘德擅长工业设计、黎万强擅长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黄江吉长于软件工程、洪锋长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和产品设计。

而凭借“小米速度”和小米打造的“粉丝经济、饥饿营销”模式,让小米手机在2012年迅速树立了在中国手机品牌的地位和影响力,并在3年的时间,登上中国手机老大的王座。

2013年11月,小米发布路由器和移动电源,小米通过增加相关配件,为小米手机用户增加更多的黏性。

2014年,小米发展驶入快车道,小米手机不仅开始拓展新加坡、印度海外市场。小米的产品开始走向多元化,同年5月发布了电视机和平板两款产品之后,围绕小米智能家庭的产品小米插座、手环、小蚁摄像头、Yeelight智能灯、随身WIF、空气净化器等一一亮相。为了延伸小米生态链,同年12月,小米旗下公司小米科技宣布斥资12.66亿元入股美的集团。

此外,小米开始从硬件向内容延伸,同年11月,小米和顺为资本以18亿元入股爱奇艺,双方表示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除了大笔投资和产品、市场的拓展,小米主营手机出货量在第三季度开始超越三星,一举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冠军。

2012-2015年,小米从发展走向巅峰。从公布的业绩可以看到,小米手机迅速增长在2013-2014年,201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50%,2014年同比增长135%,其中,手机业务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2013年小米手机销售达1870万台,同比增长160%;2014年手机销售6112万台,同比增长达227%。

转折:手机业务急速下滑

但进入2015年之后,小米整体业绩和手机业务增长速度放缓,并开始呈现下滑趋势,2015年,小米并没有公布全年手机出货量,相关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国内市场份额已占15%,全球厂商手机出货量排名第四,前三位依次为三星、苹果华为。虽然2015年小米手机国内销量占据第一,但并没有兑现此前承诺的8000万台销量,而在第四季度市场份额开始下滑,从第一的位置跌到第三。

可以看到的是,OPPO和VIVO在2015年手机市场的迅速崛起,对小米手机形成步步紧逼之势,并在2016年超过小米。据IDC的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国内市场份额下滑高达36%,减至4150万部,排名从2015年第一下滑到第五。

相反,2016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却同比增长了8.7%,增至4.673亿部,比2015年相比出现复苏。

为何在国内手机市场出现复苏时,小米的手机业务却出现下滑之势?

小米雷军曾表示,小米被2015年“出货量8千万部”的目标所累,2016年则放慢了脚步,要坚持做最酷的产品。

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小米一贯采用的“饥饿营销、预约抢购”的模式已走到尽头,而随着更多智能手机品牌的出现,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小米MIUI也不再新鲜,被各个手机品牌所复制。另外,逐渐从低端向高端延伸的智能手机市场,也让原有靠性价比取胜的小米手机没了优势。

重塑:打破原有小米电商模式

面对2015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开始滑坡的现状,雷军却出乎意料在2016年的小米年会上提出“开心就好”、“去KPI”的管理思路。

尽管雷军让小米部门“去KPI”,但并未放松小米的扩张之路,在外人看来,雷军只是换了一个打法。

2016年,小米加强了品牌升级和线下渠道的建设之路。而很少在线下做广告的小米,2016年加大了线下广告的投入,同时开始聘请明星代言人。

雷军曾在亚布力论坛上表示,“就电商而言,我们现在已经是手机电商之王。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就算你在手机电商市场里占50%的份额,占整个市场也只有4%。其实这就是大家看到的负面新闻的来源。今天传统零售和传统渠道,依然占80%的市场份额。这是整个小米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突破我们商业模式的障碍。”雷军认为,电商模式成就了小米,所以调整起来难度也会更大。小米的商业模式不应该是电商,而应该是新零售。

小米从2016年2月份开始,加强了线下“小米之家”的建设速度。数据显示,2016年,小米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50家“小米之家”零售店。预计2017年数量会增至两三千家。小米预计3-4年内小米之家数量会达到1000家。

小米线下采用的有别于传统代理的直供模式在业界颇有争议。但雷军认为,小米做线下一定是做与众不同的,追求性价比的模式。去革命、重构现有传统零售渠道。雷军透露,小米正尝试三种模式,但哪一种更适合小米,要等到今年年底才能给出答案。”

僵局:无法逃避的KPI

虽然雷军在2016年对外一直轻松的表示小米没有KPI,但进入2017年,雷军将销售目标又提上日程,并提出2017年要达1000亿。

这一目标也让小米公司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据搜狐科技了解,春节假期过后,小米公司各部门的经营思路开始从产品向营销销售转变。

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内部的新战略是,所有核心产品,会从盈利导向来反推业务目标。不止是海外业务,如果公司某个产品销售情况不好,这个产品就有可能会被砍掉。据一位小米内部人士透露,原来做产品的一些人在公司内部面临着边缘化,这也导致了部分业务线人心开始浮动。

上述人士对搜狐科技表示,之前小米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KPI,大部分人也因此没有太大的压力而变得懒散。“大公司病”也在小米内部逐渐形成。公司内部派系林立,各部门之间、各位“老大”之间较难协调,导致有时内部合作比外部合作更难。

虽然上述传言好说法并没有得到小米官方的回应。但一位负责招聘的HR人士则透露,近半年以来,小米的核心中层开始频繁与业界的HR或猎头接触。他认为,只有公司遇到大的调整,才会出现公司中高层有跳槽的想法。

据搜狐科技了解,尽管小米内部有些中层开始在外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但他们也一直处在纠结矛盾之中。据称,这些中高层人员由于进入公司较早,因此手里都有不少期权。小米在创业阶段工资水平并不高,但由于雷军曾在多个场合称小米并不急于上市,因此这些人的期权短期内根本无法变现。而从业内普遍的操作方式来看,一般这些人员离职后,期权就会作废。除非是公司非常核心的人员,如创始人、合伙人等离职,期权可能会给予保留。

最近几年,小米估值缩水也让小米一部分核心员工降低了小米上市的预期,有独立研究机构RFM的分析师理查德·威尔森曾发表文章称,小米的估值已经在短短两年间从450亿美元跌到了40亿美元。但小米对此否认并表示,小米最近的融资是在2014年,当时估值450亿美元并没有缩水。

押宝:芯片及生态链业务

让人意外的是,小米2017年的第一款产品则是发布了小米自研的手机芯片。雷军的想法是,手机市场开始进入淘汰阶段,谁能够自己把控芯片,就能有明显的优势。这显然是雷军对小米手机的押宝之策。

没有芯片研发积累的小米,同行则表示出担忧。联发科COO朱尚祖认为,小米手机芯片与主流供应商产品相比会有一定差距,目前高通研发人员是1.8万人,联发科8000人,展讯5000人。只有研发人员达到一定的实力和规模才能做出产品。另外,芯片投资巨大,无论是技术、资源和人力配置都需要时间。

雷军也坦承小米做芯片有一定的挑战,尤其是自研芯片在没有达到规模时,其研发成本会远远高于采购。若是单纯做芯片,小米没有优势。除了对研发成本和时间有极大的需求,如何说服手机厂商使用芯片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小米公司一位高管曾表示,手机销售平淡不会对小米未来业绩产生太大影响,公司利润增长将由智能家居设备及软件生态驱动。

从小米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小米网络游戏和移动支付应用的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50%达37.1亿元,其中手机游戏业务营收26亿元。

2016年,小米智能硬件销售额超过150亿元。此前,曾有不少媒体认为,这个销售额全部是小米生态链企业所贡献。而从搜狐科技得到的公开数据来看,150亿的成绩当中,还包括小米路由器和小米电视(及小米盒子)两项小米核心产品的收入。

根据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生态链负责人刘德此前披露的数据,小米生态链在2016年全年总销售额为100亿元。由此来看,小米除手机外另外两大核心业务路由器和电视的销售额只有50亿元。由于路由器、盒子客单价都较低,如果以小米电视平均3000元客单价计算,小米电视在2016年销售量预计约在130-180万台的区间。比2015年100万台的出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不过,小米电视官方并没有发布2016年出货量的相关数据。

小米生态链的产品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售价几千元的无人机、净水器、自行车,小到几块钱的圆珠笔,涉及到“消费升级”的产品,小米生态链几乎应有尽有。

尽管雷军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小米公司只做三样产品“手机、路由器、电视”,其它产品都是小米生态链的产品。而小米对生态链公司并不控股。但这也无法让很多消费者甚至媒体打消对小米的“偏见”。很多人也亲切地称呼小米公司为“小米百货”。

米家品牌在2016年3月份应运而生,小米希望“米家”品牌的产品能够“做生活中的艺术品”。据搜狐科技了解,2016年,小米生态链共发布了140多款产品。这些产品中绝大多数都没有举行发布仪式,只有约40多款产品通过稿件的形式做了上市露出。而2016年的明星产品,如米家压力电饭煲、扫地机、无人机等,才通过发布会或雷军站台的形式得到发布。

经过几年的运作,小米生态链公司如今已经达到77家,离小米投资100家的目标越来越近。对应的,要获得小米生态链投资也越来越难。刘德此前对搜狐科技表示,根据之前小米生态链的规划,小米生态链企业主要围绕手机为中心,做手机周边、智能可穿戴设备、传统白电的智能化、酷玩类、生活方式类及优质制造资源等来展开。而随着业态的发展,小米生态链也在像人工智能、VR、AR、机器人、短途交通等领域倾斜。

在小米品牌、平台、项目支援及供应链等优势资源的帮助下,小米生态链的重点培养模式,已经让4家的估价超过10亿美元。有16家的年收入超过1亿人民币。有3家的收入超过了10亿人民币。小米生态链已经初具规模,其智能生态已经连接激活了超过5000万台设备。

由于小米公司对生态链企业并不控股,也导致有些小米生态链企业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开始尝试推出自有品牌甚至淡化小米生态身份的想法。比如,小米移动电源生态企业紫米就推出了紫米品牌的移动电源;华米推出了AMAZFIT品牌,并请明星代言;小米耳机生态企业1MORE推出“万魔”品牌,并与明星合作推广;小蚁也在淡化并大力推广自己的运动相机、微单等产品。在今年的MWC展会上,甚至已经对外展示小蚁品牌的多旋翼无人机产品。

不过,少了小米品牌的背书之后,小米生态链自有品牌之路并不顺利。据搜狐科技了解,此前有家公司非常高调地推广自有品牌的产品,但销量则非常惨淡,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其认识到,没有小米生态的帮助,其成功的经验根本没有任何借鉴价值。

从2016年米家发布的产品来看,除了电饭煲、扫地机、净化器等明星产品外,也并不是打着“米家”品牌的产品就会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比如米家助力自行车车销售情况并不尽人意。而小米无人机则长期处于“缺货”状态,2016年仅仅开放了两次购买,总销量只有不到1.5万套。

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此前曾表示,在过了两年的保护期后,小米会在生态链中引入适度的竞争,尽管这种竞争不会像外界那样你死我活,但适度竞争会让各生态链企业保持战斗力,否则就会形成温室效应。搜狐科技也注意到,目前米家商城中已经不止家企业在做家庭安防摄像头,也有不止一家企业在做灯具,而非小米生态产品的引入,也一定程度上让生态链企业感受到了外界竞争的压力。

据搜狐科技了解,今年小米生态链也定了一个销售小目标,在整体1000亿目标的基础上,小米生态链的销售目标约为150亿-200亿。2015年,小米生态链销售额超过50亿元,增速超过200%,2016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同比增100%。但随着小米生态体量的增长,今年小米生态链要达到同比增长70%左右的目标,依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小米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放慢脚步、梳理并优化自己才是小米当下的任务。“雷军称,但眼下,雷军即将要兑现的是如何实现他的千亿帝国。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