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手机行业风生水起的一年,也是渐露野心的一年,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
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2014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前十排名为三星、苹果、联想、华为、LG、小米、酷派、索尼、TCL、中兴。而到了2015年,OPPO/vivo蓝绿两厂崛起,将SONY和酷派挤出了前十阵营。此份数据发表于2016年1月,当时TrendForce预估,2016年的排名将是:三星、苹果、华为、联想、小米、LG、TCL、OPPO、vivo、中兴。然而事实如何呢?
鏖战2016(上篇)
因为2016年Q4的数据还未发布,我们将前三季的出货量进行了统计,在第一季度联想和小米还分别为四、五名,Q2却被踢出了前六,OV上榜,Q3两厂继续扩大优势,保持在四、六名,OPPO份额往华为逼近。几大品牌2016年总出货量的统计,分别是华为1.39亿部,OPPO 0.98亿部,vivo 0.8亿部,魅族2000万部,小米表示不再公布出货量。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恐怕连TrendForce也始料未及。
三星苹果BUG不断
2016年很大的一个特点是,曾经的龙头品牌,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不可企及。
三星Note7刚发布之时,媒体一片盛赞。许多业界人士在试用此机型时也对搜狐科技表示过,这将成为他们做手机的目标。但电池爆炸事件就像一颗炮弹让所有人愕然,毫无疑问地是这将在三星的历史中留下无法抹去的一笔。受此次事件影响,三星股价大跌,直接损失额达到几百亿美元,在中国的份额更是下降到第六名。虽然三星迅速改变策略重新推广S7 edge,以及瞄准中端市场的C系等机型,但品牌已遭遇严重质疑。从媒体调查中可以发现,三星的老用户更多流向了苹果、华为。
另一厢,苹果手机也是非不断。iPhone7/7 Plus反响平平,产品BUG数量貌似达到了历史高峰:通话电流声、拍照发黄、屏幕偏色……随着冬天到来,多个机型自动关机事故频频发生,免费维修范围却非常小。不谈产品问题,苹果处理此事的态度也令消费者感到不满。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三星+苹果的全球份额占据了44.2%,2015年42.3%,基本持平,而到了2016年Q3,两者相加仅剩35.2%,这一数据会在2016年的Q4达到历史最低值。曾经辉煌的国际企业诺基亚已经悄然变成了HMD,MOTO早已归队联想,索尼移动遭遇亏损裁员面临出售危机,HTC早已将风向转到了VR领域,黑莓被TCL拿下运营权。
历史已然被洗牌。
国产品牌调性逐渐改变
曾经的国产手机代名词是山寨、低端。的确,依靠运营商渠道和县乡级市场的“走量型”品牌,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无法拿上台面的。但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把握,国产手机屡现“奇招”致胜。
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产品是华为P9。这款产品在2016年4月发布,因为其与徕卡合作调校的后置双摄像头性能出色,受到市场认可。12月底,华为宣布其全球销售已经超过了1000万,这在旗舰级手机中还是首例。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也曾透露在手机出货中高端产品占比达到44%。
OPPO、vivo为提升品牌认知度,投入巨大,营销广告轮番轰炸,永远签约时下最火小鲜肉。OPPO副总裁吴强曾表示,其实上,一二线城市对OPPO品牌认知的程度非常高,大概可以到97%-98%。除此之外,国产手机也走起了轻奢路线,金立M2017推出16999元定制版,华为联合保时捷设计Mate9。互联网品牌手机曾经也是性价比、屌丝等关键词分不开,但今年小米MIX和荣耀Magic的横空出世,也大大改善了用户的固有认知。
急速扩张的渠道与海外市场
2016年,线下渠道仍然被推崇。OV十几年的深耕已经带来了丰厚的果实,各种厂商也开始追随其模式。实力最强的华为启动了“千县计划”,11月华为消费者业务大中华区总裁朱平表示,华为目前地级市的体验店已经近500个,县级店增长到920家,覆盖了800多个县。今年尝到线下甜头的还有金立,其在全国已经建立8万个合作网点,10万个专区,今年一跃跻身到线下份额第四的位置。曾经造就“线上神话”的小米,也开始大力推广自己的米家品牌,2016年年底全国将新建60个米家体验店,并宣称在2020年前开出至少1000家零售店。魅族方面,则接受了天音通信2亿元的投资,也开始了大举进军线下的步伐。荣耀、360等厂商也曾对搜狐科技表示,将线上线下结合,不走纯电商模式。
大举地进军线下导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接下来,走出国门冲击海外市场会更关键。据IDC报告,2016三季度OPPO份额在国内已经第一,却在全球份额中输给了华为,因为后者海外出货量远远高于前者。
根据此前的报道和搜狐科技采访,厂商们2016年海外市场动作频频:华为在西欧、东北欧地区的增长非常大,相较去年超过了50%,在芬兰、波兰等国家更是惊人,由个位数的市占提升到了20%以上,高端旗舰机型Mate9也在不久前正式进军美国;vivo将在美国硅谷和圣地亚哥分设两个研发中心;OPPO在全球22个国家销售其智能手机,除了中国,在印尼、印度和埃及设有生产基地;荣耀将欧洲、俄罗斯、印度、部分中东区域、美国、马来西亚、日本作为核心的战略市场;金立除了南亚和非洲,在2016年又布局了两个市场,一个是以埃及为中心的北非市场,另一个是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市场。
2016年,因为国际品牌的产品失误,国产品牌的不断升值,我们认为国产手机已经来到了最好的时代。但同时,因为缺乏核心研发和生产能力,以及全球扩张下或许面临的专利诉讼,国内手机竞争仍然比想象中激烈,江湖险象环生,2017也将迎来生死争夺。
“在未来3-5年,大部分国产手机厂商都会消失”,余承东的这一番言论,惊人却不无道理。有量却无利润,成为国产手机众多品牌2016之殇。“未来只有具有溢价空间的品牌才能生存下去”,金立集团总裁刘立荣曾在接受搜狐科技专访时也这样说。
根据美国研究机构StrategyAnalytics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总利润90亿美元,其中91%的份额被苹果手机获取,紧随其后的包括华为(2.4%)、OPPO(2.2%)、vivo(2.2%)。 虽然花费巨大的资金在营销广告之中,OPPO、vivo仍然被爆单机利润高达30%。华为高端策略奏效,2016销售收入预计达1780亿人民币,但余承东仍然公开爆料,华为手机太多利润都被渠道商赚走了,“我们成了为渠道商打工的了”。
对于那些以性价比著称的互联网手机品牌,接下来将非常危险。小米全球副总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米可能卖出100亿部智能手机,而利润却为零。而魅族上半年亏损3.4亿元,2016依靠软件收入实现盈利。对此,众多厂商纷纷重树目标,将“硬件盈利”放在核心。360手机总裁李开新告诉搜狐科技,“硬件不能免费不能亏损,这是作为一个商业公司来讲最基本的要求”。
2017年,国产厂商面临的最大问题来自于供应链。
除了华为自主研发海思芯片,目前国产手机主要采用三星、高通等芯片,存储、摄像头等主要零部件也来自海外厂商,并以美元计价。AMOLED屏幕、双曲面屏幕均来自三星、LG等企业。在发布Pro6 Plus时,魅族总裁白永祥称,由三星提供的2K显示屏非常昂贵,8890芯片也不便宜。乐视手机也接连遭遇供应链催债。而联想副总裁常程则预测,2017年国产手机价格会集体上涨。罗永浩也公开表示,锤子不会再推出千元以下的机型。
比起涨价,更为棘手的是,多方面的原因使供应链产能严重不足。缺失话语权,即使产品出色,也将无奈以“缺货”结尾。这或将成为企业是否存活的最大影响因子,也最终导致国产手机两极分化。
国产手机未来的道路会往何处走,手机圈大佬都有怎样的思考?产品的突破点在哪?品牌突围的机会有哪些?我们将在鏖战2016(下篇)中为您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