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09/1/4 15:13

NGN盛世隐忧

全球IP通信联盟  

NGN从1998年的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10年历程。一个几曾让人们只能在想象中才能感觉到的革命的、全新的、万能的NGN网络,随着国家对NGN发展政策的大力推进以及国内专家、企业对其标准的不断探索,NGN已逐渐回归现实。

政策一路亮绿灯

原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曾公开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和支持中国的产业界对NGN的技术、业务、商业模式等问题开展有效的研究,通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相关的试验,在NGN领域有关技术、业务和商业盈利模式等方面的核心难点问题上取得重要成果,通过中国产业界的自主技术创新对世界做出贡献。

后续,在信息产业部的推动下,信产部在2007年7月20日公布了《跨运营商IPv4网络与IPv6网络互通技术要求》等39项推荐性通信行业标准,将从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而此标准也给予了运营商推进NGN的航标。

另外,政策的引导也体现在我国重大的NGN项目上。

2006年,我国进行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建设。其中在IPv6路由器招标时,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国产设备必须占有80%以上的份额。中国网通当时由于第一次招标的国产设备未达到80%,又进行了两次招标。

时至今日,我国电信业处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契机,原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2008年NGN高峰论坛上对我国NGN发展指明了方向。

闻库表示,2007年,我国电信业保持协调、快速的发展态势。今后NGN将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提供支撑。我国NGN的发展要进一步创新,要进一步加大对于NGN关键技术的研发和IMS业务的开发,争取有一定数量的原创性的知识产权,从而引导产业的主动权、主导权。

步入“软交换盛世”

从2004年开始,IMS逐渐成为国外运营商谋求NGN方向,此时的国外运营商竞争激烈,电路交换已经老化,不得不利用IMS开展多媒体业务,然而,中国国情不同,仅话音用户就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尽管运营商面临简化网络结构和推出综合业务的转型压力,但更替现有网络转而发展IMS,已非当时运营商的最佳选择。

此时,华为中兴上海贝尔抓住国内运营商纷纷进行转型的良机,利用软交换手段推出的固网智能化极为合适的满足了运营商需求,同时,随着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和厂商的推进,我国NGN建设逐渐步入“软交换盛世”。

2004年6月,国际电联决定整合各方面资源,成立新的专题NGN 组(FGNGN ),以应对NGN发展的紧迫需要,加强和推进NGN方面的研究工作。同年工作组会议,我国即有24篇文稿提交。

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所长刘多介绍,从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月,我国共向ITU-T提供了270多篇文稿,接纳率达到80.7%,从这个接纳率可以看出,我国在ITU-TNGN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其中接纳的,不乏软交换的国际标准。

2006年8月,中国电信主导提出的两项标准获国际电联通过(“PSTN/ISDN仿真体系架构”和“基于呼叫服务器的PSTN/ISDN仿真的实现”),同时,华为、中兴等单位提出的3项标准也获通过。

中国通信标准协会(CCSA)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主席赵慧玲表示,中国基于软交换的相关标准和技术研究成果已转化为国际标准推向国际舞台,并由中国电信主导了软交换国际标准的研究,是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在国际标准舞台上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统计2006年,中国通信标准协会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已经完成了43个软交换相关行业标准。同时,由中国电信投资13亿建成的国内最大NGN网络——CN2也在当年完成。国家在PSTN上投入已达到1700亿。

易观国际提供的一份数据也体现了国内厂商的NGN“盛景”,截至2006年6月,在国内NGN设备市场上,华为以46%的份额遥遥领先。位居次席的中兴,其份额亦达到了22%之多。远远地将阿尔卡特北电西门子等国外设备制造商甩在了后面。而全部国内厂商所占NGN份额超过了2/3。

“沙滩城堡”之忧

但盛世背后似乎暗藏隐忧。

进入2006年,随着基于SIP协议的IMS成为国际主流NGN演进方向,以软交换起家的国内设备厂商的领先优势正成为“沙滩城堡”之忧。

“欧洲标准化组织ETSI正在将IMS确定为NGN的全球标准,而ITU-T也基本引用ETSI的标准。”易观国际分析师崔小龙表示, “由于技术洞察力不足和对标准走向影响力上的欠缺,国内厂商正在面临起大早赶晚集的窘境。一些国内厂商虽然号称拥有IMS解决方案,但是还没有拿出具体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

赵慧玲表示,国家已在PSTN上投入了1700亿资金,我们当前仍要好好的利用它们。如果我国将已经投资巨大软交换网改成IMS来做,就大可不必。

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停止了对IMS的探索。

早在2005年,中国移动就引导亚洲的多个运营商,以IMS为基础完成了GSMA的IP Interworking测试,保障了在IMS环境下多运营商的业务互通。同年底,中国移动公布了自己的IMS设备测试规范,并在06年继续对各IMS设备厂商较大规模的测试与“IMS业务体验环境”的业务测试。

2006年,电信、网通、联通也在积极推进IMS测试工作。2007年4月,中国网通在北京望京科技园部署了我国第一张IMS商用网。

虽说国内运营商已积极投入到IMS的试验、测试当中,但各运营商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策略,运营商间IMS互动统一的问题摆在眼前。

为此,中国电信技术部高级工程师吴彤在2007年IMS峰会上建议,是否可以尽快组织制定不同运营商IMS之间的互动标准和业务互动标准,建立良好的IMS产业环境,从而推动IMS技术发展。

就此,2007年10月,中国通信标准协会的TC3&TC5联合会针对统一IMS(国际现称为common IMS)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需求讨论。同时确定了IMS用户终端设备接入方式。并完成了统一IMS的需求制定、功能体系制定、技术要求规范和业务规范4方面工作。

各运营商IMS互动标准问题就此化解。

去年年底,中国移动针对未来网络发展,提出了能够提供多业务多技术接入的移动互联网(WiiSE)架构。而次WiiSE的提出,也被认为是中国移动希望担当NGN引导者的一次努力。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表示,在原来运营商的角色中,等待技术的成熟、等待设备商提供产品,再进行选择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未来网络的要求。在NGN创新的模式中,运营商应该有目的地发掘客户需求,提出面向客户型的定制,向供应商提出有建设意义、有方向性的引导,引领行业的发展。所以,运营商必须要有技术的高度,加强研发。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