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建国60周年,对我国有线电视发展历史进行回顾,笔者实难胜任。真正有资格来写这样一个题目的,是那些从无到有、从共用天线发展到有线电视网络的前辈们,是那些从企业有线电视发展到城市有线、逐渐实现区域联网、全国联网并进一步走向数字化乃至NGB的一线同仁们。
1973年,我国第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在北京饭店开始建设,有线电视至今已走过了36个年头。本文根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有线电视工作委员会在2006-2007年的多篇征文整理,谨表达对前辈们的一份敬意。
1973年:第一个共用天线系统
1973年,周恩来总理批示,在北京饭店新楼安装共用天线电视系统,以满足外事接待的需要。当时,有线电视在我国还是完全的空白,电视电声研究所(原四机部第三研究所)、武汉市无线电天线厂和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研发、调试,于1974年1月,完成了北京饭店共用天线电视系统的样机,并于武汉进行首次系统联试。因此,这一工程称为“7374工程”。
1974年8月,北京饭店共用天线电视系统一期工程完成,安装了139台电视机,能够接收中央一套和北京一套两个频道。
1974年9月至1976年7月,武汉无线电天线厂又为北京饭店老楼安装了一套具有12个频道650个终端的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并对新楼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提高。
北京饭店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的第一套共用天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从这里开始萌芽。此后,北京市区的一些大宾馆和郊区的一些大企业相继安装了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如:解放军总医院、京西宾馆、十五号国宾馆、前进化工厂、向阳化工厂、东风化工厂、燕山石化总厂等。
1981年:第一个有线试验网
1977年,百业待兴,广播电视事业也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合肥市广电局认识到“有线电视”是一个发展方向,将“有线电视”列为合肥市科研项目,并制定了有线电视科研项目总体方案,提出采用甚高频的传输方案。
1978年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1978年-1985年全国广播科研规划会,“合肥有线电视科研项目总体方案”得到了技术处、地播处领导的认可,会上制定的1978年-1985年全国广播科研规划中,把有线电视定为全国广播科研项目,安徽省广播局是参加单位之一,省广播局又将该项目交合肥市广播局承担。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发试制了分支器和分配器、50兆赫—250兆赫宽带线路放大器、中频调制的有线电视发射机及有线电视电缆。1981年年初,成功完成1.7公里主干线试验网络的室内试联工作,三套节目成功送入试验网络。
经市委协调,试验网络架设在电信局杆线上,由电信局配合施工,费用由广播局承当。从1981年8月开始,至12月初架设完毕,建成了合肥有线电视试验网络。主干线全长2.45公里,经六个放大器分段放大,频带宽45兆赫—250兆赫,途经六安路、淮河路、宿州路、长江路,是一个环形结构的网络,在一根同轴电缆内同时传送四套彩色节目,并在市科技大楼、市政府、省政府等单位均设有收看点,经测试达到预计技术指标。
为此,合肥市在国内城市中率先建立有线电视试验网络。
1983年:第一个有线电视台
1983年,在时任燕化党组书记的吴仪的支持下,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宣传局批准北京燕山石化1万多户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
燕山石化从70年代初开始建设,到1980年已经初具规模,这块土地上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企业,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台。燕山石化地处偏僻,为满足数万燕化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和了解社会发展讯息的需求,燕山石化领导特别向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建立差转台,转播中央电视台两套节目,但还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收视效果。
1980年8月,燕山石化开始了以共用天线系统改善收视条件的探索。原本从事仪表自动化专业的朱震考察了北京饭店的共用天线系统之后,选用了当时最好的电缆进行传输,发现传输长达3公里时信号接收效果依然很好。在随后的第一期系统工程中,连接了一万用户。半年之内,整个系统的容量就从1万户上升到了2万户。
燕山石化成为我国第一个有线电视台,并开始自办节目。企业有线电视台设立之初,还曾被称为“大录像厅”而遭受质疑,后来中宣部宣传局局长刘国雄对此给予了肯定,认为“企业有线电视是新的职工文化现象”,自此,推动了全国企业有线电视台的建设。在广电部、中宣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国务院法制办等机构的支持下,确立了有线电视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无线广播的补充和延伸”。1984年,企业有线电视台协会的成立,朱震连任九届秘书长。
1985年,以沙市有线电视网络开通为标志,中国的有线电视发展跨出了共用天线阶段,步入了有线电视的网络发展阶段。北京丰台、广东佛山、浙江金华等地,是我国有线电视最早的几个城域网。
1988年,燕山石化有线台联合全国其他企业有线台,成立节目购买中心;1990年,节目购买中心率先购买了后来造成全国轰动的电视剧《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