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让读者一览这位出生于上海的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闯荡世界科技文明、周游列国的广阔人生之外,还与读者分享他对人、对世界的开阔视野。“潮平岸阔”既可以用来形容今天的宽频传送,又是这位“光纤之父”生命形态的最佳写照。本文摘录其中探索光纤并成功突破部分的内容。
如果不大力深入研究,无疑是平白错失一个机会。
我问自己:“怎可以那么快便断定激光没有可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给光波找一种合适的波导管?如果光通讯只停留在理论的阶段,实在太可惜了。”我要为问题找出答案。我要提出的问题是:
1.红宝石激光是否可以成为通讯的光学载体?
2.有什么物质具有高透明度,让光波可以远距离传送?
如果在一两年内仍找不到答案,也许光通讯的意念大可以丢进垃圾桶里去。但光通讯的潜力如此庞大,如果不大力深入研究,无疑是平白错失一个机会。
幸运地,管理层乐意给我提供研究的机会。我无疑冲上了正确的波浪,这个波浪的基础,是电讯业确认有必要提高传送频宽,实现宽频通讯。
要实现光通讯,光源最好是一种可发出若干毫瓦电量的单频装置,可以运作多年,可作内部或外部调制,功率高,可在指定的波长发出辐射,并可让所发出的光束连接两个独立终端,在特定的波长下能长途传送。我必须证明达到这些表现指标完全可能,并且要做出有说服力的实验,以支持我的发现。这可说是任重道远,但只要有毅力,问题总可以解决。
光通讯如能实现,通讯能力将有一日千里的发展,将世界推向资讯密集的新纪元,这是所有人都乐见的发展。
激光的发明和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令光通讯不再是纸上谈兵。1963年,我进行了开放空间的氦氖激光传送实验,将激光引导至若干距离外的一点上。由固定的激光发射器发出的光线直射向一段距离外的目标,十分稳定,但为什么从另一点观察,我们却仿佛觉得光在不停闪动,其直径更比原来的光线大了几倍?我们终于明白,那原因很简单,是空气的不同密度扭曲了在大气中传送的激光,在英国,潮湿的天气令大气密度更不一致,光线的闪动也因此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