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经过一系列收购和合作,已经具备了介入LTE或4G市场的技术和客户条件,但英特尔要介入LTE市场也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它的应用处理器不是ARM阵营的,缺乏无线应用软件的支持;二是它还需要了解个性化移动终端领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合作模式;三是英特尔的收购对于英飞凌原先的大客户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影响,一些大客户有可能考虑购买其他厂商的手机芯片产品。
英特尔经过一系列收购和合作,已经具备了介入LTE或4G市场的技术和客户条件,但英特尔要介入LTE市场也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它的应用处理器不是ARM阵营的,缺乏无线应用软件的支持;二是它还需要了解个性化移动终端领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合作模式;三是英特尔的收购对于英飞凌原先的大客户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影响,一些大客户有可能考虑购买其他厂商的手机芯片产品。
8月31日,英飞凌与英特尔签署正式协议,英飞凌的无线解决方案部(WLS)以14亿美元现金的收购金额出售给英特尔。至此,这件在业内已经流传了半年多的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并购正是时机
英特尔与英飞凌接洽收购后者无线解决方案部门的事情,最早是由一家德国媒体在今年初爆料的,但后来又有消息称英飞凌对英特尔抛出的橄榄枝并不感兴趣。但据记者了解,其实双方的谈判一直没有间断过,而谈判的焦点是在收购的价格上。英特尔所开出的价格,只比英飞凌无线芯片部门的估价——10亿欧元多出一点点,英飞凌认为这一价格太低。然而,最终英特尔也没有给出更高的价格。
但如果排除价格因素,对于两者来说,这个合作其实是天作之合:
对于英特尔一方来说是“非买不可”。英特尔目前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与推销它的处理器有关。如今智能手机和移动无线设备等个人终端市场的增长势头和发展前景远高于PC市场,以今年第一季度为例,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统计,全球手机出货量为3.15亿部,约是同期PC出货量的4倍,因此,英特尔对这一市场显示出志在必得的雄心。但由于英特尔在该市场缺乏技术、经验和客户,因此它采取了频繁收购的策略。例如,英特尔以78.6亿美元的价格并购杀毒软件厂商McAfee,获得的技术之一就是个人终端所需的安全技术。
与此同时,对于英特尔来说,无论是即将上市、针对高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第二代嵌入式Atom平台Moorestown,还是计划在2011年推出、体积和功耗等指标都符合主流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三代嵌入式Atom平台Medfield,都只是通常所说的手机应用处理器(AP)。英特尔如果要想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提供完整的方案并且提高竞争力,它就一定要收购具有手机基带和射频技术的公司。
而英飞凌无线方案恰恰是英特尔的一个最佳选择:英飞凌手机方案包含基带和射频,但它不提供应用处理器,而英特尔主要提供应用处理器,因此两者合作可以说是相辅相成。而且,英飞凌的手机方案被苹果、LG、诺基亚、三星、黑莓等手机巨头采用,这正是英特尔目前最缺乏的大客户资源。要知道,英特尔的嵌入式平台至今还没有被任何一家大企业公开采纳过。因此,英特尔对于英飞凌的无线业务是一定要买。
而对于并购案的另一主角英飞凌来说则是“不得不卖”。因为英飞凌要想在今天高度整合、竞争者均为巨无霸型企业的手机芯片市场延续它的竞争力,在财力上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英飞凌正在开发4G产品,但4G所需投资非常巨大,英飞凌无力承担。在出售给英特尔后,英飞凌无线业务找到了一个财力充沛的支撑者,可以加快其4G芯片业务的开发。
而且,在出售无线业务之后,英飞凌目前保有的业务都居全球前列:汽车电子业务去年超过飞思卡尔成为全球第一;智能卡业务以微弱优势战胜恩智浦,成为全球第一;功率器件涉及的产品和技术都在细分市场占有第一或极为有利的位置。这样来看,放弃需要庞大投资而且竞争过于白热化的无线解决方案业务、专注于优势业务的发展是英飞凌再明智不过的决定。
因此,两者的合作是恰到好处。
LTE格局仍是谜团
英特尔收购英飞凌无线业务后,短期内对手机芯片市场的影响并不大。英飞凌目前的业务主要是2G和3G芯片方案,这两部分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而从收购者英特尔的战略布局来看,它收购英飞凌无线业务的重点也不在于2G或3G芯片方案,而是未来的LTE或4G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