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会展
2008/9/16 16:28

2008中国光通讯技术与市场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C114中国通信网  

 

“2008中国光通讯技术与市场专题论坛”于9月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5楼会议室举行,吸引了包括华为、烽火、中兴长飞、Inphenix、光迅、飞康、WTD、莱特尔、威谊光通等光通讯企业的积极参与,也邀请了下一代接入网湖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学院光纤网络工程系教授刘德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谢世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黄德修教授,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林如俭,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苏金树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沈平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本次论坛。分别就下一代光接入技术,10GEPON/GPON,ULH DWDM,集成光器件,微波光子学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们关注的是:“下一代”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视频会议、实时游戏、IPTV等高带宽应用不断涌现,尤其是HDTV等视频业务,对网络接入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铜线的接入网络已经捉襟见肘,而光纤接入方式则以其巨大的带宽优势逐渐获得全球各大运营商的青睐,成为固定接入的终极目标,尤其是无源光网络PON)技术,以其纯介质网络特性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及部署。

但是PON拥有一个庞大的技术族群,谁将成为下一代光接入网络(NG-OAN)的主流技术?独立的TDMA-PON、WDM-PON和OCDMA-PON技术能否胜任?如果不能,业界是否已经找到了新的答案?是10G-EPON,WDM-PON?抑或是Hybrid WDM/TDM-PON和Long-reach PON?

为了满足运营商和用户的需求,PON技术可以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单波长大带宽趋势,如10Gbps,“在下一代PON中,10G-EPON将是最优秀的。”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林如俭教授是这种技术的有力支持者。

另一个是网络向多波长发展,从CWDM 16波和DWDM 32波,发展到64波,甚至128波或更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WDM-PON技术。

林如俭教授十分看好10G-EPON的前景,他指出10G-EPON继承了以太网的简单性,又提供最高的数据速率和传输效率,使GPON相形见拙;10G-EPON的价格将是低廉的,10G-EPON的价格会大大低于10波长1G WDM-PON的价格;用10G-EPON来取代EPON实现FTTB, 在不增加分光比的条件下,可以使用户的使用速率提高10倍;而在增加分光比的前提下,可以使更多的用户来分担OLT的投资,所以网络的每用户每单位带宽的造价将达到最小化,这特别适合中国宽带接入网市场的需要。

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下一代PON网络总工程师王峰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下一代的PON技术短期非10G GPON莫属,而未来的下一代的光接入技术应该是WDM-PON,不过成熟的WDM-PON产品5年内将很难问世。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德明教授则认为混合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不过他认为“下一代光接入网络的发展方向是更高速率的TDM-PON和更多波长的WDM-PON的结合。”并在大会提出的一种下一代光接入网的网络结构。采用单纤分波受控传送技术,即利用一根光纤传送上下行单播、基于IP的视频组播以及CATV广播业务的多个波长光信号。

在下一代光传输技术方面,烽火科技集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发表了题为《WDM超长距离(ULH)光传输技术及其实现》的精彩报告,中兴通讯传输产品规划经理舒华德也发表了《下一代光传送网技术》的精彩报告。

杨铸总工详细介绍了烽火科技在ULH DWDM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他认为ULH系统的潜力在于,当传输速率较高、传输距离较远时,ULH系统与常规的DWDM系统相比能大大降低传输成本。ULH+OADM,可以使网络层次更加简化,有利于实现点对点的灵活、可靠、方便的业务传送。目前国外商用的ULH产品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研制水平,达到40×40Gb/s DWDM系统无再生传输10000公里(通过色散管理光纤)的水平,而国内水平为160×10Gb/s DWDM系统无再生传输3040公里,可拓展到5000公里,未来国内将进一步研制40Gb/s DWDM ULH系统。

中兴通讯传输产品规划经理舒华德则发表《下一代光传送网技术》的精彩演讲,他指出,随着业务带宽增长,WDM技术将从骨干网往城域核心以及城域汇聚层推进,随着业务的个人化发展,分组调度技术同样从骨干网往城域核心以及城域汇聚层推进。而在城域汇聚以及城域汇聚层,各种技术的融合不可避免,至于下一代光传送网络,尤其是城域汇聚层,Packet & Photonics将互相融合共同面对来自业务的挑战。

融合无处不在:IP与光分组融合 光传输+无线传输的融合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苏金树教授发表了《新一代互联网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精彩报告,苏金树教授认为下一代互联网将深度融合光电技术,光电技术将会深深影响未来互联网的发展,骨干网将在10年内部分采用光 DCS,光电集成将对最后一公里接入、对路由器体系结构的产生更大影响,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下一代互联网还需要包括大缓冲光路由器、全光交换、光传输+无线传输的融合,IP与光分组的融合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吴重庆教授在大会中重点介绍了全光缓存器的概念、问题与研究进展,吴教授指出:全光缓存器是全光分组交换的关键,是实现光交换、光路由以及光计算的关键部件,真正的光缓存器必须具有读写功能,光纤环路型与慢光结合是未来光缓存器的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谢世钟教授主要介绍微波光子学在光通信领域的近期研究成果及其系统应用的进展。微波光子学是微波技术和光子学融合的新兴学科领域,近三十年来微波光子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微波光子学的研究中强调微波与光子在概念、器件、电路和系统的结合,它集中了微波技术和光纤技术的优点。微波提供了低成本可移动无线连接方式,而光纤提供了不受电磁影响的低损宽带连接,从而在光纤中实现微波的无衰减、无信道间干扰的带通传输。传统的电处理器的带宽限制了高带宽的光电信号的处理,而以光子取代电子,在较高的速率处理信号,可以避免电子瓶颈。我们还可利用光的相干特性和无源光波导去编码、解码光纤通信链路上的信息。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传统通信技术的发展,包括光纤无线 (Radio Over Fiber)通信、电缆电视(CATV) 的副载波复用和光纤传输、相控阵雷达以及不同频域的测量系统等,也促进了微波技术、超快电子和光子技术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在这些交叉学科领域中,典型的研究包括:高速微波信号的光产生、处理和转换,微波信号在宽带光链路中的分配和传输;以及全新的太赫兹技术等。

微波光子学两者在电磁波动理论基础上统一,并可用相同工艺和材料在同一芯片上集成大大促进了交叉学科微波光子学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已可采用GaAs、InP等材料,用相同的工艺将激光器、光探测器、调制器和微波FET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制成光微波单片集成电路(OMMIC),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两者将密不可分地融合为光电统一体。

而华中科技大学朱光喜教授则介绍了“Radio over Fiber 与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希望通过该技术来解决传统移动通信面临的频谱资源紧缺、天线选址越来越困难、3G的体制复杂等三大难题。再次将光纤与无线技术的融合拉向新的方向。

中国光器件产业走向何方?

飞康技术(深圳)有限公司黄章勇在大会中发表了关于我国通信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指出国内从70年代开始从事光电子器件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培养了大批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为外企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创造了条件。从2000年以来,外企通过:a.直接投资,招聘人员,如Bookham,JDSU等;b.购并国内企业,如Neophotonics购并Photon,Lumenent购并Fiberxon等;c.通过CM、OEM或ODM等方式建立生产基地。至今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光电子器件生产基地。不过目前中国光电子器件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如:资金都进入投资少、风险小的后端、低端产品,造成国内从事模块制造的企业最多,从事组件制造的企业次之,从事TO Can生产的少,投资芯片制造最少的局面。国内光电子器件的产品链不完整,没有做到平衡发展,大部分芯片、泵浦激光器、可调谐激光器等高端、前端产品都依赖进口。

由于资金投入过低,进而造成公司的研发投入、质量投入低,公司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新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大家都在低端、后端产品(如模块)低价恶性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业内公司多而规模小,国内80%的公司只能占领国内20%的市场份额。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黄总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风险投资退出的机制,没有真正的风险基金投资公司对研究院所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投资,国内创业板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伊人来。其他原因是经营机制问题、经营理念问题以及股市热房地产热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

黄总认为即将推出的创业板资本市场有了风险基金的退出机制,将会激励风险基金对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投资,推进其产业化进程,也将为业内的中小企业打开融资渠道,募集资金招聘国际一流人才,购买昂贵的仪器设备,开发前端、高端产品的制造技术,实现大批量生产。加上业内同行能够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改革经营机制、加强联合,促进产业链的整合、联合,提升质量水平至国际先进水平。再加上我国低成本的优势,我国的通信光电子产业一定能够占领国际一流系统制造商的巨大市场。

而武汉光迅科技总工刘文博士则在大会上表示,“对光器件厂商而言,相比低劳动力成本和工艺控制,产品的创新设计将变的越来越重要。”只有发展自主创新技术,中国光器件厂商未来才有出路。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