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会展
2025/5/22 10:42

最后一轮征文 | 2025年第六届世界光子大会(下)

C114通信网  

Topic15: Biomedical Optics / 生物医学光子学

专题主席:

费鹏,华中科技大学

张晓东,天津大学

席鹏,北京大学

张晗,深圳大学

程序委员会:

Chen Zhi,高丽大学,韩国

杜洋,中科院自动化所

林多,福建师范大学

盛宗海,中国科学院先进院

王飞飞,香港大学

王浩,天津大学

杨江,中山大学

朱守俊,吉林大学

邀请报告:

屈军乐,深圳大学——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Multimodal In Vivo Optical Microscopy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Live-cell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imag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郑国安,U Conneticut——Ptychography for lensless bio-imaging in microscopy and endoscopy

Chen Zhi,高丽大学,韩国——CRISPR-Powered Photonic Biosensors

陈雪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Computational volumetric Raman imaging

杜洋,中科院自动化所——基于荧光三维成像技术的肿瘤精准诊疗研究

范骏超,重庆邮电大学——结构光照明显微镜定量高保真重建算法

黄小帅,北京大学——活细胞三维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

季敏标,复旦大学——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的交叉研究探索

李东宇,华中科技大学——高时空分辨光场显微成像技术及生物应用

李美琪,北京大学——基于深度学习分割和三维超分辨荧光成像的多细胞器互作研究

刘丽炜,深圳大学——光学成像技术研发及智能应用

钱骏,浙江大学——NIR-II Fluorescence Imaging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吴嘉敏,清华大学——Computational light-field microscopy

杨青,浙江大学——内腔超分辨成像

张睿,宁波东方理工大学——Fast, precise generation of mesoscale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赵唯淞,哈工大——原位时空超分辨荧光成像

周仁杰,香港中文大学——High-throughput optical diffraction tomography for large-scale 3D analysis of living cells

王飞飞,香港大学

议题方向:

Biomedical optics components, products, 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s

Molecular imaging

Therapeutic lasers

Nano/biophotonics

Biosensors

Spectroscopic/microscopic imaging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16: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Optics / 大气与环境光学

专题主席:

刘建国,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肖云峰,北京大学

刘东,浙江大学

程序委员会:

刘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马维光,山西大学

梅亮,大连理工大学

胡启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胡仁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楼晟荣,上海理工大学

邀请报告:

管祖光,浙江师范大学——The application of laser spectroscopy in radiocarbon analyses

刘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Precis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pollution abatement"

陆克定,北京大学——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 technique for atmospheric radicals

马欲飞,哈尔滨工业大学——Ppq-level gas sensing based on quartz-enhanced laser spectroscopy

马志强,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Mobile monitoring of atmospheric ammonia

孙友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Detecting stereoscopic distribution of carbon dioxide using single photon spectroscopy

王珍珠,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Detection technology for 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and O3 in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Jianghuai region

谢婉怡,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DAO-1: A Chinese pathfinder limb satellite for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observation

徐学哲,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as det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spectroscopic technology

杨国韬,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Processes in Ionospheric E-F Region by Using All Solid OPO Lidar

杨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东,浙江大学

议题方向:

Atmospheric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Atmospheric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arget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atmosphere

High-resolution imaging technology in turbulent atmosphere

Atmospheric transmission and correction technology of laser emission

Laser beam quality control and coherent synthesis technology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17: Marine and Polar Opt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 海洋与极地光学探测技术

专题主席:

初鑫钊,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郑荣儿,中国海洋大学

唐军武,崂山国家实验室

吴国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

陈树果,中国海洋大学

郭金家,中国海洋大学

贺 岩,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廖 然,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陶邦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田兆硕,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杭州,浙江大学

王章军,齐鲁工业大学

徐 敬,浙江大学

周 燕,中国科学院半导体

邀请报告:

陈 鹏,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Vertical structure observation from spaceborne lidar ICESat-2

陈树果,中国海洋大学——Recent advances of absolute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of Chinese ocean color satellite sensors

崔廷伟,中山大学——南海马尾藻首次大规模爆发的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

高 伟,哈尔滨工业大学

耿旭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Research progress on deep-sea in-situ fluorescence sensors and dissolved gas sensors

何贤强/白雁,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李丽艳,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Software-defined optical coherence detection technology for seawater refractive index

廖 然,清华大学——Polarized light scatter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arine particle classification

陆婷婷/贺岩,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机载高光谱分辨率探测激光雷达

陆应诚,南京大学——高分辨率海面耀光与偏振遥感

马毅/刘荣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High spatial resolution broad band satellite response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red tide

全向前,海南大学——The light in darkness - the application of optical technology in deep ocean

石 峰,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Application of gated digital low-level-light devices in underwater optical imaging detection

孙文波,东海实验室——The anti-interference lidar of Donghai Laboratory

孙 哲,西北工业大学——Optical Guidance Technology for AUV Underwater Docking

陶邦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Influence of angular variation of VSF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particle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田 野,中国海洋大学——Underwater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for Deep-Sea Applications

王晨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王桂芬,河海大学——多平台海洋高光谱观测的应用案例分析

王杭州,浙江大学——Advances in long-term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solar radiation within sea ice

王 林,国防科技大学——Collaborative Navig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Geometric Constraint for Optical Gyro Rotational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

王新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王 宣,武汉大学——涡旋光激光雷达系统

王 勇,青岛理工大学——Research on marine particle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polarization scattering

王章军,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Applications of Laser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Polar and Marine Exploration

吴国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Study on Turbidity Compensation Methods in Fluorescence Detection

徐 敬,浙江大学

叶小敏,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Operational Data Products and Applications of Coastal Zone Imagers Onboard China's Ocean Color Satellites

禹智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赵 俊,中山大学

朱礼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议题方向:

Study of optical properties of water bodies

Marine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Underwater opt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Marine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olar optical detection technology

Other related technologies

Topic18: Astronomical Technologies and Instrumentation / 天文技术和仪器

专题主席:

葛 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专题共主席:

冯 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

Vadim Burwitz, 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学研究所

Quentin Parker, Hongkong University

程序委员会:

Robert Wittenmyer, 南昆士兰大学

曾 鸣,清华大学

常 亮,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陈 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院

陈永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段 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李正阳,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刘宏邦,广西大学

娄 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王 吉,俄亥俄州立大学

王连国,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王祥宇,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ASIAA)

王占山,同济大学

袁祥岩,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张 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周 荣,四川大学

邀请报告:

Vadim Burwitz,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学研究所——Calibration and testing of optics, detectors and telescopes for the Chinese X-ray observatories HXMT, SVOM, Einstein Probe and eXTP at the PANTER X-ray test facility

陈永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高 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高能水下中微子望远镜项目(HUNT )

金 戈,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李正阳,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Development of ground-based astrometric telescope

林 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刘河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刘 磊,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Progress of the Chinese VLBI Network and Space VLBI

邱克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X-ray Optical Components Metrology in Hefei Synchrotron Radiation

任 远,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Miniaturized Terahertz Spectrometer Based on Metasurfaces

王 波,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东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AIMS: the New Infrared Solar Telescope in China

王 吉,俄亥俄州立大学

韦 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徐东莲,上海交通大学

徐 腾,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Research Progress in Long-Baseline Astronomical Optical-Infrared Interferometry

徐 稚,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The Multi-slit Spectro-Polarimeter of the 2.5-meter Wide-field and High-resolution Solar Telescope

Robert Wittenmyer,南昆士兰大学

余 俊,同济大学——Nested imaging X-ray telescope by thin-glass slumping technology

张 泉,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郑振亚,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CSST-MCI

议题方向:

Optical and Near IR telescopes and instrumentation

UV, X-ray and Gamma ray telescopes and instrumentation

Radio,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nd far-infrared techniques, and instrumentation

AO systems and techniques

Multi-messenger instrumentation and techniques

Observatory operations: software and data pipeline system

Topic19: Op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 光通信网络

专题主席: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汪 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王 健,华中科技大学

专题共主席:

YAN Shuangyi,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薛佳音,鹏城实验室

程序委员会:

赵一鸣,北京理工大学

康治军,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

杨健,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

杨雷,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李岩,北京邮电大学

刘超,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于笑楠,长春理工大学

李凡,中山大学

邀请报告:

敖 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高贵军,北京邮电大学

华 楠,清华大学

强 佳,北京极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宋义伟,上海航天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王明军,西安理工大学

王天枢,长春理工大学

吴世臣,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薛佳音,鹏城实验室

杨 奇,华中科技大学

杨一超,蓝星光域(上海)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议题方向:

Optical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

Ultrahigh-speed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Underwater optical communication

Atmospheric/cross-media/underwater channel analysis and compensation

Large-Scale optical switch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 chips, devices, and modules

Visible light Communiation

Near-infrared/ mid-infrared/far-infrared communication

Optical quantum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发表须知:

会议稿件由SPIE正式出版,EI核心收录。作者请先登陆会议网站提交英文版稿件摘要,要求300-500单词,大会学术委员会审查后,通过邮件给作者发送录用通知,作者收到录用通知后再去SPIE网站提交英文版稿件全文。评审为优秀的稿件,组委会可以协助推荐至指定SCI期刊、EI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

稿件摘要投稿网址:

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aopc2025.html

稿件摘要截稿日期:2025年6月5日(最后一轮)

支持期刊:

PhotoniX (SCI)

Journal of Electronic Imaging (SCI)

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 (SCI)

Optical Engineering (SCI)

Journal of Micro/Nanolithography, MEMS, and MOEMS (SCI)

Photonic Sensors (SCI)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SCI)

Opto-Electronic Advances (SCI)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SCI)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 (SCI)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CI)

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 (EI)

Acta Photonica Sinica (EI)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Study on Optical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erahertz Scienc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IE Proceedings (EI)

会议日程:

 

会议地点: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会议注册

 

同期活动

第十六届中国光电子产业博览会

大会同期,组委会将举办“第十六届中国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参展商600余家,博览会包括红外微光技术与应用、激光与智能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及物联网、光学&精密光学制造、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科技及实验成果、微纳制造、北京半导体展览会等八大主题。

展会详细信息请浏览

新亮点,新面貌!一图带您了解2025北京光博会

追光论坛——中国光学工程青年发展论坛

大会同期,组委会将组织召开“追光论坛——中国光学工程青年发展论坛”,该论坛主要面向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论坛内容包括青托人才经验分享、优博经验分享、优秀在校硕博快闪报告等。会议期间将评选出优秀报告并颁发证书,符合要求的优秀青年人才将有机会被推荐参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组织的“青年人才托举”、“创新论文奖”、“青年科学奖”等评选活动。欢迎广大青年学者、研究生等投稿参会!

论坛详细信息请浏览下方链接

2025追光论坛—中国光学工程青年发展论坛

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成果展暨发明展

大会同期,组委会将组织召开“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成果展暨发明展”,共同打造技术交流及成果转化、精准对接平台。组委会将邀请军工企业、应用场景企业参会,促进校企合作。同时,组委会还将邀请投融资团队参会交流,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欢迎行业内相关单位参与成果展示。!点击下方链接,了解发明展

关于组织参加2025年第六届世界光子大会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成果展暨发明展的通知

中国光电百校千企人才招聘会

为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搭建高层次、多维度的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推动青年人才高质量就业创业,大会同期,组委会将重磅推出2025“中国光电百校千企人才招聘会”。现面向全国诚邀光电领域企业入驻现场,开展实地招聘工作,与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光电人才面对面交流。本次招聘会汇聚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集团、世界 500 强企业等机构,覆盖激光、红外、光纤通信等众多领域,提供近 1000 个优质就业岗位,必将成为企业招贤纳士、储备人才的绝佳契机! 欢迎相关单位参加!详情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B9pvltryWt8ZGr7hx-0fGg

科研型仪器精准采购对接会

大会同期,组委会将组织召开“科研型仪器精准采购对接会”,组委会将收集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采购需求以及行业内相关供应商信息,搭建采购对接平台,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仪器采购需求与市场资源的精准匹配。欢迎行业内相关单位参加!

会员申请: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是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一级学会。学会以学术交流、工业展览、技术评估、项目转化、教育培训、融资对接、印刷出版、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搭建产学研大平台,以培养助推光学工程年轻领军人才。学会将充分利用独特资源,以丰富的活动,积极为广大会员搭建平台,相信您一定会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们热诚欢迎您!

注册成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可享受参会优惠、优先审稿等优惠政策,请扫码申请会员并填写信息,组委会将协助跟进后续审核等具体事宜。

大会组委会:

负责人:邓老师

秘书处:刘老师

Email: liuyan@csoe.org.cn

Tel: 022-58168510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