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会展
2025/5/21 13:12

中国信通院李洁:六大方面推进算电协同发展

C114通信网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算力电力协同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会上,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发布《算力电力协同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李洁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李洁表示,算力电力协同发展体系需通过源荷互动、储荷互动、网荷协同、源网荷储一体化、算力负载调度、绿电绿证交易等六大举措,实现算力与电力两大产业绿色低碳、经济节约、安全可靠、创新提高的发展目标。

《算力电力协同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深入剖析了算力电力协同发展的背景与需求,对未来算力用能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进行预测,系统阐述算力电力协同的内涵、要素与发展阶段,探讨算电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针对性提出算电协同发展的六大关键举措,最后从政策支持、标准制定、产业协同、市场机制等维度,提出推动我国算力电力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

算力电力协同发展关键举措

(一)源荷互动,促进电力平衡消纳低碳转型

“源荷互动”是指通过发电侧与算力中心负荷侧的双向互动,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平衡消纳,其主要形式包括“荷随源转”和“源随荷建”两种。“荷随源转”即推动具备条件的算力中心与清洁能源基地协同规划建设,缓解算力与电力资源在空间格局上的供需矛盾。“源随荷建”即算力企业通过自建新能源发电项目满足自身绿色用能需求。

(二)储荷互动,挖掘算力中心回馈电网潜力

“储荷互动”是指通过储能侧与算力中心侧的互动,提升算力中心用电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一方面,储能系统可以参与电网调峰,能够有效利用峰谷电价差等市场化机制为算力企业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储能系统可作为应急电源,提升算力中心用电可靠性。但算力中心规模化应用储能仍需在技术优化、安全保障和成本控制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三)网荷协同,全面提升供配用电安全可靠

“网荷协同”是指通过电网侧与算力中心侧的深度协同,提升供配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在技术层面,推动开展针对算力中心用户的高可靠供配电网设计和技术应用,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机制层面,算力中心与电网企业需协同商定科学的电力报装模式,通过前置沟通建设计划,引导算力中心合理设置报装容量。算力通过深度赋能电力系统“发-转-储-用”全环节,助力电网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运行。

(四)源网荷储,推动算力电力深度一体融合

算力中心源网荷储一体化旨在通过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和储能侧资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在园区级层面,源网荷储一体化结合分布式发电、并网型微电网和充电基础设施等,开展分布式发电与用电负荷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在区域级和市(县)级层面,新能源电站与算力中心异地建设,新能源发电直接并入公共电网,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算力中心通过绿电绿证交易等机制锁定发电绿色权益,构建起源网荷储灵活高效互动的电力运行与市场体系。

(五)算力负载调度,精准匹配算电时空供需

算力负载调度的核心在于通过电力市场信号引导算力中心用户灵活调整算力负载的执行时间和地点,从而增强电力系统的运行灵活性,同时降低算力中心的用能成本。算力负载调度的前提是对算力中心负载用电特性的精准预测。未来,需加快建设和完善算力电力协同管理平台,推动算力资源、能源资源、电力信息、负载调度、碳排放等协同管理,夯实算力资源调度基础,形成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调度体系,为算力与电力资源区域协同、灵活调度提供支撑。

(六)绿电绿证交易,提升算力中心绿电应用

购买绿电绿证是算力企业通过市场化交易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扩大算力企业的绿电绿证交易规模,未来仍需将更多新能源发电项目纳入交易范畴,促进市场主体构成的多元化。探索算力企业参与分布式新能源聚合绿电交易等创新机制。通过适度简化算力中心参与绿电交易的流程,缩短算力中心绿电交易周期,提升交易机制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企业参与门槛,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绿电绿证交易市场。

算力电力协同发展建议

(一)强化算电协同政策支撑

完善算力电力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多元化资金支持渠道。

(二)培育算电协同产业生态

鼓励算力电力双方加强创新研发与合作,推进算力电力协同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攻关,培育算力电力协同解决方案供应商。

(三)营造公平高效市场环境

推动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

(四)构建算电协同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算力电力协同标准规范,建立算电协同评价体系,为行业开展算力电力协同提供规范和指导。

未来,中国信通院将继续深耕算力电力协同领域,定期组织业内专家共同推进算电协同工作,构建标准体系、征集创新产品、推广典型案例、搭建共创平台,推动算力电力协同创新发展。

联系人:

杨老师 18813128730(微信同号)

yangshuo@caict.ac.cn

姜老师 15122857359(微信同号)

jianglingfei@caict.ac.cn

王老师 18601152291(微信同号)

wangyue2@caict.ac.cn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