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Walker S通过双臂协同完成高精度装配任务;擎朗智能的配送机器人XMAN-R1、普渡的闪电匣Arm在酒店实现餐品配送等任务;智元灵犀X2通过柔性材料设计提升人机交互安全性,成为人们的养老伴侣和家庭助手……可以看到,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仅在B端落地,在C端也初见端倪。
具身智能机器人渗透家庭生活
在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向忠看来,从长期来看,具身智能在家庭服务场景方面更具有增长潜力。
前不久,“行者泰山”R2机器人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使其具备更强的自主决策能力,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伙伴;搭载AI视觉识别技术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就像拥有“火眼金睛”,能够24小时自动识别夜间盗窃、家庭燃气泄漏、水管渗漏等隐患……
今年4月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计,2030年将达1037.52亿元,占全球市场比重近半,达到44.6%。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趋势的叠加,将使传统“家庭互助式养老育幼”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可以预见,面向家庭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产业具有广阔的价值蓝海。
技术、政策双轮驱动家庭机器人发展
家庭机器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商业化落地。在技术迭代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与实用化能力实现快速迭代。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重庆等十余个省市出台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具身智能机器人是AI与物理世界的重要结合,其量产及场景的开拓试验性应用宣告了人工智能AGI和机器人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全球政府、科技制造巨头、产业链企业、科研机构及资本均已聚焦和躬身入局,呈现出百舸争流的竞赛之势。
家庭机器人规模应用需前瞻规划
尽管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应用前景广阔,但要实现大规模普及,仍需做好前瞻性布局。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高昂的成本无疑是家庭具身智能机器人推广道路上的一座大山,成为阻碍其走进千家万户的主要因素。因此,科研人员需要在机器人的硬件设计、材料选用以及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将成本控制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真正在家庭场景中站稳脚跟,实现大规模普及,还需要围绕多个关键领域建立完善的应用生态。在法律保障方面,相关部门需要提前介入,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使用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准则。保险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保险公司应根据机器人的特点和潜在风险,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为用户提供可靠的风险保障,从而消除用户购买和使用机器人的后顾之忧。对于厂商而言,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售后维护体系,这包括设立专业的维修网点、培养高素质的维修技术人员以及建立高效的售后服务热线等,确保用户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支持,保障机器人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