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化和旅游部初步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期间,首批42家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消费较去年同期增长均超120%以上,总额超过2.2亿元,消费人次超430万人次。
这得益于不少景区积极引入先进技术,例如,接入DeepSeek等的大模型成为提升景区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然而,在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旅游体验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智慧行,打造文旅新体验
今年“五一”假期,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技与文旅融合盛宴在各地精彩上演,为游客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
在重庆洪崖洞,借助全息投影技术,街道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魔法笼罩。只见地面光影闪烁间,一艘艘古代商船突然“冒出”。这些商船细节逼真,仿佛瞬间穿越回古代繁华的巴渝商埠,感受着当年水运贸易的昌盛与繁荣。
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智能“机器狗”成为街头巷尾的新宠。这些外形可爱、动作灵活的“机器狗”,内置先进的人工智能程序,能够与游客进行有趣的互动,还能根据游客提出的问题,准确地介绍古北水镇的历史文化、景点特色等信息。
陕西的博物馆同样不甘示弱,当游客戴上VR眼镜,眼前瞬间出现了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仿佛复活一般,整齐排列在军阵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两千多年前大秦帝国的雄师阵营,真切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人工智能为景区管理质量按下提升键
随着科技浪潮涌动,众多旅游景区正迈向智能化的时代。
在游客服务方面,以往,游客在景区内常常面临咨询难、路线规划复杂等问题。而现在,借助大模型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数据分析能力,景区能够为游客提供精准、高效的智能导览服务。
对于景区的运营管理而言,通过对大量游客数据的分析,大模型能够帮助景区管理者精准掌握游客流量分布、热门景点热度变化等信息,可以提前做好人员调配、设施维护等准备工作,合理安排资源,确保景区运营的顺畅有序。
此外,人工智能还助力景区的安全管理。智能监控系统结合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景区内的安全隐患,如火灾、异常行为等,并及时发出警报。
人工智能在旅游景区的应用,不仅为游客创造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也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强化 AI 工具应用,破解智慧旅游发展困境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慧旅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游客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创新发展。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妥善处理这些难题,才能实现智慧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首当其冲的便是信息整合难题。目前,旅游数据呈现出分散的状态,各个环节,如交通、住宿、景点等的数据相互独立,缺乏有效的整合。这导致游客在获取旅游信息时往往需要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构建一个统一的 AI 平台势在必行,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汇聚来自各方的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互通。另一方面,可借助 AI 的强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对海量旅游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旅游信息,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针对一些 AI 工具应用的界面设计不够友好,操作流程繁琐,开发团队需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优化,让游客可轻松享受 AI 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提升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