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工业互联网”项目的持续推进,我国已有超过1.5万个项目实现落地,覆盖41个工业大类,700个高水平5G工厂应运而生。这一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工业生产流程,还极大提升了制造效率与质量。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突破口,而科技创新正加码工业领域,持续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智能工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主战场
从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新兴工业基地,智能工厂的建设如火如荼。以海尔集团的“灯塔工厂”为例,通过引入5G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其生产线实现了从传统人工操作到全自动化生产的跨越。
这只是全国三万多个智能工厂中的一个缩影。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地,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大模型与工业互联网双向融合
AI融入工业生产早已是大势所趋,其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正在工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以中国电信近期在工业大模型方面的实践为例,其推出的“天翼工业大模型”已经在多个工业场景中落地应用。在设备预测性维护方面,大模型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能够提前预测故障并发出预警,从而避免生产线停机带来的损失。在质量控制方面,大模型通过对海量生产数据的分析,能够精准识别产品缺陷,提升产品质量。
地方政府也为大模型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推动。例如,江苏省近期召开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工业大模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水平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该省已有数十家企业引入了工业大模型技术,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的新生态。
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升级版”
尽管我国智能制造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主要制造强国相比,仍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应用推广、供给支撑、标准保障等方面,我国智能制造仍面临一些瓶颈。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一轮数字化改造。为实现这一目标,各方需要共同努力。首先,企业需要加大技术投入,推动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升级。例如,美的集团通过引入智能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线的全面自动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其次,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工业通信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参与5G工业应用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提升我国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话语权。最后,产学研用各方需要加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例如,清华大学与三一重工合作,共同研发了一款基于AI的智能检测系统,能够实时检测产品缺陷,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