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18/4/23 07:50

陈俊:ArcBlock为区块链3.0而生

C114中国通信网  张海龙

C114讯 4月23日消息(张海龙)日前,ArcBlock(区块基石)市场和公关副总裁陈俊在2018大数据产业峰会的可信区块链论坛上表示,自2009年比特币诞生以来,区块链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区块链1.0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比特币本身是一个区块链,同时又是一种协议、一种应用:数字货币。1.0时代的区块链本质上就是一个只用承载交易(transaction)、以交易记录为主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2.0时代,区块链开始承载更多的应用,其代表产品就是以太坊,它在区块链上面放代码,这个代码是智能合约。以去中心化应用(DApps)为核心的区块链3.0今年初开始流行,就是业界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怎样让区块链变得对消费者友好,让所有人都能用上区块链。从技术角度来看,除了有区块链、有代码之外,还要有更完备的计算能力,包括云计算的整合、云计算系统的集成,以及链上和链下计算的集成。

ArcBlock(区块基石)的诞生就是为了推动区块链实现互联网升级奠定基石。据陈俊介绍,ArcBlock去年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创立之初,ArcBlock便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为区块链3.0构造去中心化应用开发部署的计算服务平台,而非数字货币。

陈俊认为,目前区块链技术发展还处于类似1993、1994年互联网早期的阶段,有协议但缺乏区块链应用。与当年没有浏览器不能上网,只能是专业人员在实验室使用一样,现在普通用户使用区块链仅是下载一个钱包便会搞得晕头转向。ArcBlock要做的就是真正地推动区块链应用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介绍,ArcBlock以面向Token经济体系、面向云计算、坚持用户体验优先和开放标准这四个标准来考虑设计平台服务。陈俊认为,目前区块链技术发展呈现百花齐放、千链齐发的态势,比照计算机技术发展史,每种新技术早期都是如此,未来也不可能一家独大。区块链技术发展最可以参照的是数据库技术的演进史,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存在,有更多的应用不断涌现,必然会诞生中间的抽象层来连接两端。

开放链访问协议,是ArcBlock打造的开源协议,为应用提供一个访问底层区块链的抽象接口层,类似于在数据应用中的ODBC或JDBC在和各种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关系一样,帮助开发者方便地访问调用需要的底层区块链,满足越来越多跨链的需求。

目前,ArcBlock的开放链访问协议先期支持对比特币、以太坊,Hyperledge的访问,未来会支持其他如NEO、量子链等成熟的公链。

ArcBlock平台的核心基础,是运行各种应用的无服务器计算架构组件“基石程序(Blocklet)”。Blocklet采用开放链访问协议与区块链通信(与Algorand为基础的共识算法结合),云节点让Blocklet跟用户的浏览器或App通信。开发者可以采用Blocklet来实现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外部事务触发器(oracle),访问外部的资源,如文件、数据库等其他数据源,以及完全和链无关的业务逻辑。每一个Blocklet微服务只做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再对接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

ArcBlock并不向终端用户收费,而是打造面向资源“矿工”和组件“矿工”的Token经济体系,通过市场化形成分工和交易,以智能合约开展收益分配。据陈俊介绍,ArcBlock打造的经济体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应用开发者可以使用其他矿工所提供的资源和组件开发出有价值、消费者友好的应用;二是最终用户通过付费或其他形式使用应用。最终,不同参与方会在ArcBlock的经济体系里形成有效的经济循环,不断贡献新的资源:用户、广告商通过付费、广告等形式更多外部的经济价值流转入ArcBlock经济体系中。应用所产生的收入,除了应用的开发者,还有平台方,矿工也能从中受益。我们希望ArcBlock平台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越来越多的云计算资源、组件和应用,支持访问的公链越来越多,最终形成繁荣的区块链3.0体系。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版权说明:C114刊载的内容,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或“C114原创”皆属C114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