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会展
2025/10/17 16:55

AI 正逐步演变为"新型劳动者" | CXO主笔团

CIO时代  

主笔强调:AI 正突破传统工具属性,通过快速替代脑力劳动、搭建 AI 协同体系,深度重构行业价值创造逻辑,而这一变革的影响已渗透到产业运行的多个关键维度,重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的发展格局

在AI技术掀起产业变革浪潮的当下,关于“AI究竟能为行业带来什么”的讨论从未停歇。有人将其视为高效的辅助工具,有人担忧其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从企业架构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双重视角,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观点:AI正在超越“工具属性”,逐步成为“参与价值创造的劳动者”。

【AI的角色跃迁:从“赋能人的生产力工具”,到“新的劳动者”】

在技术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过往的工具革新始终停留在“延长人手”的范畴——无论是互联网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云计算拓展数据存储与运算能力,还是各类工业机械强化体力输出,本质都是通过技术手段放大人类的现有能力,核心决策与创造性工作仍完全依赖人类主导。

而 AI 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范式,实现了从 “赋能人的生产力工具” 到 “新的劳动者” 的关键跃迁。在知识性创造领域,AI可独立完成文档撰写、报告生成,甚至基于训练数据进行吟诗作画;在部分设计场景中,AI能根据需求参数自主生成多版设计方案,无需人类从头构思。

这种“独立创造”能力打破了传统工具的边界,它不再是被动响应人类指令的“辅助设备”,而是具备一定自主输出能力的“参与者”,能够在特定领域独立产出有价值的成果,这也是AI与互联网、云计算等过往技术革新最核心的差异所在。

转型中的思考:脑力劳动为何更易被AI替代?】

从表面看,体力劳动涉及身体协调、精准操作等复杂动作,似乎比依赖思维的脑力劳动更难被替代,但现实中AI对脑力劳动的替代速度却明显更快。

脑力劳动的核心是“信息处理与规则应用”,更易被标准化拆解。无论是撰写报告、数据分析,还是法律文书起草、基础代码编写,这类脑力工作往往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知识框架或格式要求这些“可标准化”的特征与AI的技术优势高度契合。AI通过学习大量行业数据与规则,能快速掌握这类工作的核心逻辑,进而高效替代人类完成任务。

体力劳动的“行为能力门槛”远高于AI当前的技术边界。体力劳动不仅需要认知能力,更依赖“身体平衡、精准控制、环境适应”等复杂行为能力。这些能力涉及机械运动、传感器感知、实时反馈调节等多维度技术协同,而当前AI难以像人类身体一样灵活应对动态变化的物理环境,因此替代难度远高于脑力劳动。

【未来实现完整AI智能的关键:以“人脑分工”为鉴,构建“协同+落地”体系 】

AI要突破当前局限、实现“完整智能”,关键不在于单一技术的升级,而在于复刻人脑“大脑主导决策、小脑支撑执行”的协同逻辑,并从技术突破、机制构建、场景落地三个维度系统推进。

突破“小脑级”技术瓶颈:补齐AI的“行为能力”短板 当前AI的优势高度集中在“大脑层面”——无论是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自然语言理解,还是复杂数据的分析决策,都已展现出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的能力。但与之对应的“小脑能力”,即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行为能力”,却存在明显短板,成为制约其落地的核心障碍。

构建“大脑-小脑”协同机制:让智能从“割裂”走向“联动” 完整智能绝非“大脑的决策能力”与“小脑的执行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之间“决策-执行-反馈-优化”的深度联动。当前AI效果未达预期的重要原因,正是“大脑”与“小脑”的割裂——大模型能制定精细方案,却无法精准指导物理执行;执行模块能完成简单动作,却无法根据复杂情况动态调整,形成“决策与执行脱节”的困境。

深耕“领域化”适配,将“通用大模型”与“领域专属小模型”结合以通用大模型为基础,结合细分领域的小模型,让“大脑”的决策更贴合行业需求。

【结语】

当AI逐步具备“认知-决策-执行”的完整能力,当“人操作机器干活”成为新的工作形态,行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将被重构。而在这场变革中,主动理解AI、拥抱AI的企业和个人,将更有可能抓住新的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作者:栾泽群)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