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工业领域正处于新一轮数字技术变革周期中,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工业体系的融合创新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全力拥抱数字化浪潮、持续加大新型工业化转型的投入力度。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5G+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局中提供坚强支撑和实践路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了促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交流,本期推出《工业互联网》专题,内容涵盖工业算网、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无线网络、5G+北斗等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以及工业互联网赋能绿色制造、矿山行业安全生产、服装纺织智造等,希望能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查看全文>随着数字化智能工厂加速建设,工业运动控制、柔性生产、人机协作、工业数字孪生等算网融合应用场景持续扩大,算网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工业算网是运营商服务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型工业数字基础设施,是面向工业应用需求的全新一代工业互联网架构和服务体系。聚焦智能制造对运营商新型工业基础设施提出的新需求,研究工业算网融合技术体系,并介绍了工业算网在工业典型场景的应用实践。
基于国内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现状,分析并总结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情况,形成了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支持体系,同时围绕制造业绿色转型问题特点,重点开展了绿色低碳网络、数据融合治理和智能业务模型等关键技术研究。最后从业务管控的角度,对绿色转型的场景进行了初步分类分级研究。
工业互联网体系融合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推动了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其中网络体系是基础。工业无线网络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灵活部署的特性,能适应复杂的工业环境,为工业互联网的构建提供基础。深入探讨了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分析了工业无线网络技术的现状、优势、挑战,阐述了其在工业互联网生态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了其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安全性等方面的潜力及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物模型构建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LLM)和检索增强生成 RAG 框架的物模型智能生成技术。首先,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背景及物模型构建的现状和挑战;然后,详细阐述了基于LLM + RAG 的物模型智能生成技术原理;最后,以大型工业锻造设备为例,展示了该技术在格物Unilink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物模型生成的效率,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矿山安全问题频发,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对矿山的安全监管。通过分析当前矿山安全监管现状,梳理了矿山安全监管监察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提出了关于矿山监管部门的矿山安全风险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介绍了安全风险一张图、视频智能检测、风险智能识别、风险闭环管理及应急通信调度等系统功能,阐述了视频智能分析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等系统功能的实现基础,为提高矿山安全监管执法水平、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保障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纺织业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技术驱动型产业的深刻变革。工业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制造及计算机视觉等,不仅在管理智能化、产品质量提升及绿色可持续生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更重塑了纺织业的传统格局,成为其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深入剖析了工业智能技术从管理策略、生产流程到产品设计等多个维度在纺织业的应用,并对后续工业智能在纺织业中的发展趋势与应用方向给出了建议。
在工业4.0的浪潮中,工业控制系统正面临着由数字化、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现有的工业自动化架构存在限制,迫切需要向更灵活、更高效的“云-边-端”协同架构转变。以《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指南》为指导,从技术、管理和运营等多个维度剖析“云-边-端”协同架构面临的安全风险并进行分析。聚焦防护指南的核心原则,并融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评估实践,构建了一个全面而可靠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定位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5G与北斗导航系统的结合正在引领一场技术革新。首先介绍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发展状况以及定位技术在其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探讨了“5G+北斗”协同创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包括室外和室内高精度定位、短报文通信和遥感等能力。这些技术在推动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和无人化转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综合分析真实应用案例,分析了“5G的高速率+北斗的高精度”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
主要研究了 5G网络海域超远覆盖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海域超远覆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G频段的传播差异性以及站址高度对覆盖距离的影响,着重研究了TDD 时隙结构调整、T+F时频双聚合对基站覆盖能力、上行链路健壮性的提升等,提出并使用 Longley-Rice 模型对 2.1 GHz 和 3.5 GHz 进行了覆盖仿真,最后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为海域覆盖场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为了规避交通信号灯等待时间,基于 V2X获取交通路网、实时路况及交通信号灯信息,综合考虑交通信号灯不同转向的等待时间差异,提出一种新型最快出行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解决了交通信号灯不同转向等待时间差异对路径规划影响的问题,真正做到最短时间出行。在10 000次道路行驶模拟实验中,与仅考虑驾驶时间(出行时间=驾驶时间+等待时间)的传统最快路径规划算法相比,本算法出行时间平均减少19.2%,等待时间平均减少62.4%,对节省公众出行时间、优化驾驶体验、降低交通交叉口事故率有重要意义。
描述了语音业务涉诈涉扰现状和科学管控的需求痛点。介绍了固网语音中继业务安全的解决方案,详细阐述了固网语音中继信令拦截技术、基于大数据的异常呼叫行为分析、基于AI语义理解的涉诈内容分析等三大关键技术。最后,对语音中继业务的安全前景进行了展望。
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一部分边缘路由器的入网时间较长,性能老旧,故障率高,影响了业务承载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急需升级替换。在实际应用中,一对边缘路由器通常使用热备份机制来提供冗余,更换时需要同时更换2台热备份路由器,并将对下联业务的影响降至最低。针对思科品牌边缘路由器提出了一种异厂家替换方案。通过备份路由器协议转换,在工程上可以实现不同厂家路由器的平滑割接,在不影响下联业务的前提下减少割接次数,降低施工成本。
研究了工业互联网环境下电力设备的网络安全风险,通过仿真模拟和数值分析评估了不同算法对数据传输的影响。介绍了工业互联网环境设备组网算法,包括硬件基础、背景环境、协同组网聚类模式等内容,分析了协同组网节点数量对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传输耗时、传输速度和状态预测方差等数据特征。结合关键节点设置,进一步考察了状态感知和短效通信设置对传输性能的影响,为工业互联网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支持提供保障。
近20年来,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很多专业的融合,同时也对其自身建设、维护和运营提出更高要求,亟需建立健康度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首先回顾了数据中心发展的历程,并提出IDC健康度评价体系的组成内容。然后提出IDC的评价指标,并将该评价体系在现有数据中心的近3年运用的实际评价数据,以图表形式展示给IDC的管理者,以便管理者通过横向比较来查缺补漏,不断提升经营、建设和维护的能力,为后续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由于城市区域地面空间有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无线通信服务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建筑屋面建设通信塔桅站点成为必然趋势。分析并总结了目前国内建筑屋面常用通信塔桅的建设形式和特征。通过分析建筑屋面承载能力、结构稳定性以及屋面空间限制等主要因素,并结合通信运营商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屋面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种创新性的通信塔桅土建设计方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中国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