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专题
2008/12/8 11:42

“八纵八横”干线网筑起中国通信业的脊梁

数字通信世界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汤博阳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当我们回顾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检阅通信建设成果的时候,“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它的建成不但彻底改变了我国长途通信的落后局面,而且为我国通信迈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光缆干线网的特征

(1)建设时间长。“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是由48个工程组成的,始于1986年的宁-汉光缆工程,终于2000年10月建成的广昆成光缆工程,历时15年,累计投资约170亿元人民币。

(2)规模庞大,覆盖全国。全国所有的省会级的城市全部被覆盖,其中除拉萨只有一个出口之外,其他的省会级城市都有两个以上的路由对外连通。除了主干光缆外,还敷设了配套的支线光缆、连接光缆,长度总计约8万公里之多,使得这个网可以迂回沟通,灵活调度,具有很强的可靠性。

(3)技术先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光缆技术在世界上刚刚成熟,我们通过努力,引进了单模长波长光纤光缆,安装了140Mb/s的准同步系列(PDH)光传输设备;九十年代初当数字同步系列(SDH)技术成熟后,引进了数字同步系列(SDH)传输设备;九十年代末又引进了波分复用(WDM)传输设备,一直保持与世界同步的技术水平。

(4)项目归属国家级。“八纵八横”的48个项目,基本都是由国家计委批准、邮电部组织实施的。当兰西拉光缆竣工时,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以志纪念。

(5)机线合一,可运营,经济效益显著。敷设的光缆中光纤的芯数从12芯至48芯不等。初期设备安装三至五个系统,其中既考虑了干线传输的需要,也考虑了区期通信的需要。工程一旦完工,就立即开通电路、投入使用,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6)配置齐全,可维护。配套建设了维护用的巡房、段房,配备了维护用的机具、仪表、车辆,储备了维护用的光缆、机盘,使得工程一旦投产就处于可监视、可控制、可维护的状态中。

二、光缆干线网的组成

面对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习惯,来审视光缆一级干线网。从北到南的光缆干线为“纵”,从东到西的光缆干线为“横”,这就是“八纵八横”干线网。它们纵横交错,经纬互织,组成了一个围棋盘似的矩阵,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一级干线传输网络。此外,还有一些不规则的短段的光缆,在网中起着迂回、沟通、备用的作用,从而使整个网络显得更加灵活、更加完善。

1.八条纵向光缆干线

第一纵:牡丹江—上海—广州,线路全长5241公里。

第二纵:齐齐哈尔—北京—三亚,线路全长5584公里。

第三纵:呼和浩特—太原—北海,线路全长3969公里。

第四纵:哈尔滨—天津—上海,线路全长3207公里。

第五纵:北京—九江—广州,线路全长3147公里。

第六纵:呼和浩特—西安—昆明,线路全长3944公里。

第七纵:兰州—西宁—拉萨,线路全长2754公里。

第八纵:兰州—贵阳—南宁,线路全长3228公里。

2.八条横向光缆干线

第一横:天津—呼和浩特—兰州,线路全长2218公里。

第二横:青岛—石家庄—银川,线路全长2214公里。

第三横:上海—南京—西安,线路全长1969公里。

第四横:连云港—乌鲁木齐—伊宁,线路全长5056公里。

第五横: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线路全长3213公里。

第六横:杭州—长沙—成都,线路全长3499公里。

第七横:上海—广州—昆明,线路全长4788公里。

第八横:广州—南宁—昆明,线路全长1860公里。

3.没有列入“八纵八横”的其它光缆:

(1)与干线配套的支线光缆。为了把干线没有经过,但是业务量较大的城市纳入干线网,于是敷设了一些支线光缆。如:沈阳至大连、惠州至深圳、九江至南昌、楚雄至大理、天峻至德令哈等。

(2)各业务量较大的相邻城市间的连接光缆。为了解决部分相邻城市间的通信,同时也使各于线之间相互联通,便于灵活调度,迂回备用,又敷设了短段的连接光缆,如:沪宁杭三点间的环状网,西成渝三点的连接线,北京的外环线,牡丹江、哈尔滨至齐齐哈尔的连接线,延吉、长春至白城的连接线,兰州经永登至西宁的连接线,龙岩与厦门、南平与福州、温州与丽水之间的连接线。

(3)因为位置和走向特殊需要干线光缆。这类光缆如:格尔木至乌鲁木齐光缆、北海至海口光缆、京太西光缆、西安至武汉光缆,由于走向特殊,不是横平竖直的,就没有划入“八纵八横”,但是在网上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4)架空光缆。建设初期,为了解决通信的紧急需要,敷设了一批架空光缆,如:京汉广、长沙至南宁、成都至昆明、广州至南宁。后来沿同路由都重新敷设了直埋光缆。因此,这部分架空光缆就没有列入“八纵八横”干线网。

以上没有列入“八纵八横” 的光缆共有23000公里。综合起来,列入“八纵八横”的光缆长度大约56000公里,没有列入“八纵八横”的光缆长度大约23000公里,总计在79000公里。

三、光缆干线网的建设

不了解“八纵八横”干线网建设的人,都会产生一个误解,以为是先规划好了一个“八纵八横”干线网架构,然后一条一条地按规划建设,事实不是这样。在建设的初期,没有一个全网的概念,仅仅是为了解决重点城市的通信紧张问题,两点一线地敷设光缆,当建设成果积累到了一定规模的时候,才产生了如何补充完善这个网的想法,才构思出“八纵八横”光缆网的蓝图。

1.第一阶段:技术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从1986年至1990年,这五年是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光缆通信技术的时期。这五年只搞了一个工程就是宁汉光缆工程。搞这个工程的初衷是为了连通京沪杭和京汉广两个中同轴电缆工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建设了京沪杭、京汉广两条中同轴电缆,每条电缆可以开通两个1800路的载波系统,在当时提高了京、沪、杭、汉、广之间的长途通信能力。为了提高两条干线的可靠性,决定在南京、武汉之间建一条电缆,把二者联接起来。后来由于光通信技术的出现,决定把中同轴电缆改为光缆,为了解决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之间的连接,特意在武汉和南京配置了大量的数模转换设备(T-MUX)。

然而这个工程的收获并不在于实现了两条中间轴电缆的沟通,而是在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光通信技术上。在不到1000公里的线路上,先后引进了荷兰NKF、日本住友、美国西康及比瑞利四家的光缆,安装了日本NEC、荷兰APT、德国PKI三家的光传输设备。派出了近100名技术人员到国外参加培训。通过分析、对比,技术人员了解了各厂家设备的性能、特点。部属的设计院、施工单位利用这个机会和国外的督导人员一起设计、安装、调测,全面掌握了光通信技术。在五年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大胆创新,优化设计,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比如:在南昌-九江的建设中,严格按照每40公里设一个中继站,因此不少的中继站设在野外,只好在野外盖房设站。为了解决供电问题,就要在光缆中附加铜线,既加大了成本,又不利于防雷、防强电。后来,我们大胆地把站距放宽到25至70公里之间。这么大的伸缩范围之内,总可以找到邮电局所。这样就能把中继器放入局站中,解决了中继器的供电问题,去掉了光缆中的铜线,不但节约了成本,也有利于光缆对强电的防护。再如,在设备配置上,一开始都要配到PCM30路设备,后来由于程控交换机的普及,就不再配PCM设备,直接从2M口引到配线架,节约了投资,也节约了机房面积。

总之,宁汉光缆这五年,学习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培养了设计、施工队伍;同时编制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出版了招标技术规范书的蓝本,为后来的大规模光缆建设打下了基础。

2.第二阶段:应急建设的阶段

这一阶段由1991年到1995年,这时还没有网的概念,只是哪里通信告急,就在哪里紧急建设,迅速开通。

(1)敷设南沿海光缆

为了缓解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的通信紧张状态,决定建设上海到广州的南方沿海光缆工程,切成沪闽、榕穗两个工程实施,88天就完成了敷设任务,13个月就开通了业务。与此衔接,又建设了沪宁和京津济宁光缆,解决了北京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各城市的长途通信问题。

(2)敷设京汉广光缆

先后敷设了架空、直埋两条光缆,解决了这一条贯穿祖国南北的中轴线。不但保障了沿线六省市的长途通信,而且为通往西南、西北的电路进京打下了基础。

(3)打通东三省

先在东北三省敷设了北京经沈阳、长春到哈尔滨的京沈哈光缆,北京经承德、阜新、白城到齐齐哈尔的京承阜白齐光缆两条干线,又敷设了沈阳到阜新、长春到白城、齐齐哈尔到哈尔滨三条连接线,在东北平原构建了三横两竖的梯子型网络,同时又敷设了沈阳到大连的一条支线。不但解决了东北各城市之间的通信问题,而且彻底解决了东北电路两路进关的问题。

(4)沟通大西南

跨秦岭,越巴山,敷设了郑州-西安-成都的光缆,把成都与郑州沟通。从成都传来的信息再经过京汉广光缆北上首都,南下广州,融入全国的信息网中。同时,又敷设了南宁至昆明,昆明至成都的光缆,把整个西南的信息与全国沟通 。

(5)架设欧亚大陆桥

以郑州到西安的光缆为依托,向东敷设了郑州-徐州、徐州-连云港光缆,往西敷设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伊宁的光缆,构成了一座长达5100公里的欧亚大陆桥。不但解决了我国西北边陲与内地的通信,而且,为亚洲至欧洲的国际电路提供了最短的路由。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