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2021/9/27 16:48

世界最大智能模型“悟道”助力冬奥手语播报与智能终端AI体验升级

厂商供稿  

9月24日,由科技部战略规划司、高新技术司,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源研究院”)承办的2021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与多学科协同创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人工智能与多学科协同创新论坛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张旭、北京市副秘书长刘印春、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张宁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智源研究院院长黄铁军教授主持。

黄铁军、唐杰、鄂维南、刘铁岩等国际顶尖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学科交叉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备受关注的世界最大智能模型——智源“悟道”亮相。这一次,“悟道”变得更好用,带来一系列低门槛、高效率的技术发布,并以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助力智能终端AI体验升级。此外,基于智源“悟道”大模型的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崭新亮相,将为听障人士提供全流程智能化的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

智源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主持论坛

悟道大模型,从世界最大到产业落地

助力终端AI体验升级与冬奥会手语播报

目前,以GPT-3、Switch Transformer为代表,布局大模型已成为世界性趋势。未来,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即将到来,大模型会形成类似“电网”的基础设施,为社会提供智力能源。今年,智源研究院发布“悟道”大模型,连创“中国首个”与“世界最大”纪录,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突破。

从世界最大到产业落地,智源“悟道”一直坚持前沿引领。本次论坛,智源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唐杰发布了一系列大模型应用技术创新:

首先是“低门槛+高效率+高情商”的“悟道”开放平台及技术创新,包括“悟道”大模型开放平台、大模型高效推理工具包BMInf、全新升级的AI文图绘画大师CogView和实现大模型群聊的对话模型EVA,大模型性能进一步提升,更加便捷易用。

智源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唐杰发布大模型应用技术创新

AI工业化开发模式的“悟道”大模型开放平台,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大模型+少量微调”AI开发模式,实现十亿级别模型的在线训练与微调,规模化、产业化地进行AI应用开发,大大降低大模型开发门槛。

“悟道”发布的开源大模型高效推理工具包BMInf,实现了“一卡顶四卡”,支持在低配置的NVIDIA GTX 1060单卡机上运行百亿大模型,同时具备能力全面、应用便捷的优势。

“悟道”大模型开放平台

继今年6月份超越DALL·E取得MS COCO榜单第一,AI文图绘画大师CogView本次又取得重大升级,4倍提速,4倍清晰,实现图像生成品质与速度的双重突破。

崭新亮相的对话模型EVA实行开源上线,除特别善解人意外,还具有前所未有的大模型群聊功能,展望“人与物”交流的现在时代迈进到“物与物”交流的人机共融未来时态。

除了一系列大模型应用技术创新之外,“悟道”大模型赋能产业的最新技术应用案例也在本次论坛重磅发布。

OPPO小布技术总监杨振宇发布“生成式回答系统”

目前,至少有1亿新问题无法通过AI语音助手找到答案,这些长尾问题单个问题命中率低、体量大却无法穷尽,非常影响用户体验,而传统人工标注带来的高昂经济与时间成本,令企业难以承受,因此“沉默”成为长尾问题的普遍答案。

针对这一痛点,智源“悟道”大模型与OPPO小布助手合作,基于“悟道”大模型创新性地开启“生成式回答系统”,全面功能上线后将极大解决行业共通性的长尾问题,单条回答的建设成本降低99%。

智源悟道大模型黑科技,助力智能终端AI体验升级

相比智能语音助手传统“检索式回答”路径,悟道“生成式问答”不再局限于现存语料库的有限内容,借助大模型+知识图谱,高效、经济、大规模生成新的问答对,显著提升问答体验,目前已产生亿级QA量。

此外,还有一位基于智源“悟道”大模型的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在发布中隆重亮相。这一“悟道”手语播报数字人,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正式投入应用,提供全流程智能化的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方便听障人士也能收看赛事专题报道,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这是“悟道”智能大模型在冬奥新场景下,进行智能普惠的关键一步,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空白。据悉,这一“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是由北京市科委科技冬奥专项支持,智谱·AI、凌云光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项目还得到了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市残联聋人协会的大力支持。

基于智源悟道大模型的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亮相

一系列基于大模型应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成果的成功发布,预示着大模型时代正在走来。那么,大模型时代的到来对于AI研究与产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由唐杰教授主持的高峰论坛环节中,学术与产业界专家围绕“大模型的产业应用”进行了交流探讨。

高峰论坛环节畅聊“大模型”发展

清华大学副教授、智源青年科学家刘知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大模型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进行构想,即通用化、普及化、标准化,让更多的人用更低的算力用上大模型,从大模型中受惠。

OPPO数智工程系统总裁刘海锋认为,对于B端来说,大模型能够提高工程师的生产力,面向消费者,大模型对问答或者搜索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基础模型上改变搜索引擎的架构和范式,带来商业机会。

智源悟道CEO路绪清表示,大模型为代表的AI突破可以给产业界带来巨大改变,“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未来所有人类社会需要一万小时训练才能获得的技能,都可以由当前的AI技术来模拟。”

最后,智源研究院院长黄铁军总结,大模型就是把社会的各种数据资源、最强的算法以及算力整合在一起,变成公共基础平台,因此,他呼吁产学研共同努力发展大模型,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各种应用。

学界、产业顶级专家坐镇共话

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的多学科协同发展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能力,已成为重要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中,人工智能正在改变蛋白质折叠预测、新型药物快速研发、基因测序和分析;在化学中,人工智能使得一个世纪完成的元素周期表在几个小时内重构……

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量子科学、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基础学科加快交叉融合,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本次论坛主题演讲环节,各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多学科的协同发展,发表了最新看法,为洞悉人工智能多学科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富观点。

北京大学鄂维南院士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鄂维南院士发表了题为“科学与智能”的演讲,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开展化学、材料、生物和工程科学研究。他表示:“这些传统科学领域是人工智能的主战场,空间巨大,有望产生新一代的科学软件甚至工业软件,这正我们国家的痛点,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科学的融合发展。”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刘铁岩主题演讲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刘铁岩分享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探索AI学科交叉之路”上的经验和体会。他认为,作为人工智能的学者和从业者,必须要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拥抱更多的交叉学科和产业,才能推动人工智能本质发展。秉承这样的思路,微软亚洲研究院在金融领域与华夏基金、太平资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了智能量化投资的共性平台,在量化投资业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李明院士通过视频进行分享

随后,针对人工智能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加拿大皇家科学院李明院士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免疫肽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美国AI药物研发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创始人兼 CEO Alex Zhavoronkov介绍了AI如何与医疗人员配合开展长寿医学研究的经验。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大模型的发展面临社会和伦理风险,如何规避相关风险,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此,美国耶鲁大学技术与伦理研究组负责人Wendell Arnhold Wallach带来“Towards the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AI(迈向可持续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规避人工智能技术难以预测的危害,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原则的运作,让原则更广泛,最终通过价值重设、软法律和精心设计的政策,将技术轨道推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剑桥大学未来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联合国副秘书长技术顾问Danit Gal 围绕“Cost and Benefit: AI in Climate Change(成本与效益:人工智能在气候变化中的影响)”进行了分享。 

人工智能与多学科协同创新论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人类探索宇宙重要技术。本次论坛在人工智能“高地”的北京召开,以开放、协作的理念为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搭建了一个前沿交流平台,将促进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推动深层次国际AI创新合作和成果共享。

同时,论坛探讨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发布“悟道”大模型开放服务平台及典型应用案例,将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步伐,赋能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趋势下,行业与社会发展的变革!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