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前夕,三大运营商陆续推出了“提速降价”的具体落地方案。但是,大多数网友似乎对号称“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资费调整”并不买账,普遍认为“诚意不足”,运营商再次被推至风口。
应该说,此次“提速降价”有复杂而特定的背景。从动因看,是庞大的信息消费爆炸式增长需求与国内依旧较为薄弱的基础通信能力间仍然存在不平衡,两者尚未形成良好的互牵引。但归根到底,是基础通信运营企业的系统转型升级工作尚未达到各方预期,使得在不同群体间形成的认识、诉求差异被放大。因此,难免陷入“降价也挨骂”的怪圈。
在我国,三大运营商既具有企业属性又肩负国家责任,一直以来,各方本着助力行业实现健康发展的良好出发点献计出力,取得不小成绩。在此次被吐槽后,业界又从促进良性竞争、优化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值得深入研究。
运营商的促销活动无法做到让每一个用户都满意。但是此次方案的推出,却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更加细致的工作,确保找到并满足用户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唯此才能真正达到“提速降价”的最初目的,才能从“硬换挡”实现“软着陆”。
第一,改变“普惠式”降价模式,通过挖掘大数据凸显用户价值。此次被吐槽的举措,三家运营商都有,此处不赘述。至于原因,笔者觉得是这些降价优惠没有让用户觉得“降的是自己想要的”,换句话说,粗放的降价内容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降价,一定要精准定位,实现有的放矢,要切中用户诉求。而真正发挥出大数据的价值是破解上述问题的有效之道。运营商拥有亿万级的大数据体量,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在此方面走在了运营商之前,巨大的大数据亟待深入挖掘。比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对用户语音、流量日常消费习惯的分析,结合在网时长推出不同时段、力度不一的资费优惠包。由于我国用户消费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大数据分析无须做到“千人千面”,不会过多增加成本投入,这样既回应了用户关切,又有利于稳定用户在网。
第二,引导用户发挥出沉默资源的最大价值。比如对于剩余流量,留在用户手机里被清零就是沉默资源,但是如果完成转赠,无异于实现了资源再利用。现实中,一个用户附着了众多类似资源,比如网龄、积分等,运营商要通过合理的设置、转化,帮助、引导用户将虚拟资源资本化,使在业务优惠办理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虚拟运营商要进一步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虚拟运营商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相关企业要凭借灵活的机制,依托创新尝试,在资费设计、业务设置等方面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以更贴近市场的定位破除当前瓶颈,为发展提供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