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苹果发布iPhone SE让整个手机行业都高潮了,一边高呼狼来了,一边信誓旦旦的表示小屏手机将要流行。且不论这些,作为消费端产品,价格向来都是行业竞争的一把尖刀,作为有史以来最便宜的iPhone,iPhone SE在个人看来主要目的不是价格竞争,我们把视线拉长一些,或许才能看到一些若有若无的规律。
在3000元左右这个略显尴尬的价位上,iPhone SE其实并不孤单,三星有Gaxaly A系列产品,小米有小米5尊享版,华为有P9、Mate 8,魅族有PRO6,绿厂有R9,蓝厂有Xplay5等等;今年上半年,手机厂商基本在切入3000元价位点,或许从产品布局来看,手机厂商布局多个价位是见怪不怪,但是各家厂商将主力机型全都部署在3000元的价位就有些不正经了。
故事就是从这开始的,3000元在前几年作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价格段,如今炙手可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如何逆袭的呢?
3000元是用户的甜蜜点
正所谓肉在哪里,狼就在哪里,行业的转变风向肯定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影响。
去年审计机构德勤曾发表过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手机总销量达到了14亿部,其中10亿部智能手机是基于消费者的升级需求,同时德勤认为手机升级总量会保持上升,2016年预计达到11.5亿部,这一增长态势将持续至2018年或更久。
可见全球手机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经营阶段,而存量经营的特点就是从大而全,到小而美,也就是用户开始注重个性化表达和品质化追求。
而本月初新浪微博发布的一份微报告显示,微博客户端2015年新增设备正在向高质量转化,从下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1200元以下的新增设备占比更高,但是随着价格递增,3000元左右新增设备增长率明显更高。
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从低端向高端,可以预见的是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正在提升,对于手机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正如小米总裁林斌所说:“用户第一个手机是500元,那下一个手机他就在考虑1000元了,这个手机是1000元,那下一个手机基本不会再看1000元价位的了。价格往上走是手机市场的大趋势。”
当然,3000元左右的手机能够成为热门,这个前提是整个手机行业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换机人群成为主力。而作为一枚普通用户来说,这种向上的心理预期也符合大部分人的消费心理。
3000元是手机厂商的G点
按笔者的习惯,手机按价格来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段位,1500元以下(中低端)、1500元——2500元(中端)、2500元——4000元(中高端)、4000元以上(高端)。
目前的手机行业是“沙漏形”,中间小两头大,以国产为首的低端千元机和以三星苹果为首的高端旗舰手机是沙漏的两端,而中端和中高端则是漏斗的中间最细的部分,说明了手机行业的两级分化严重。
低端手机是依靠规模化优势,挣的是辛苦钱,通过薄利多销策略来赚取微薄的利润。而存量市场的到来意味着低端机的性价比优势渐失,用户更加注重性质比。所以当前国产厂商在谋求升级,突破国产手机的价格天花板。因为国产手机长期专注于2500元以下价位,业已成为其品牌升级的瓶颈。
高端手机自然是名利双收,高端手机追求极致的品质和体验同时也享受了绝大部分的利润,数据显示苹果2016年Q1拿下了整个手机行业92%的利润。但是高端用户相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毕竟还是少数,面对销量乏力的iPhone,品牌下沉,扩大受众面的iPhone SE于是诞生了。
3000元左右的中高端价位,对于苹果来说是心理承受价位的红线,而对于国产手机来说是追求品牌突破的上限,显然中高端是利润与销量的最佳甜蜜点,是一个众多厂商都能接受的心理点位。
得中产者得天下
在笔者看来3000元左右的手机就是中产消费者的天下,随着最近“中产阶级论”的盛行,得中产阶级的天下也逐渐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共识。当然“中产阶级论”之所以能够替代“屌丝论”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新规则,也是以现实情况作为背景依据的。
首先何为中产阶级?从《福布斯》中国中产定义来看,中产阶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生活在城里
2)25岁到45岁间
3)有大学学位
4)专业人士和企业家
5)年收入1万-6万美元
今年发改委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到,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2015年水平为56.1%。而中产阶层据说在2020年能够达到7亿人之巨!(当然,具体标准待定)
之前,国产手机奉行的就是“得屌丝者得天下”,但是屌丝也有逆袭的时候,随着屌丝阶层向中产阶级的迁移,现在的消费主流已经不是性价比,而是“轻奢主义”。轻奢不同于高端,它是介于终端和高端之间,结合品质、品味、细节、个性于一体的消费理念。
能够做到轻奢标准的手机,必然不是为了价格而妥协品质的低端千元机;5000元左右的高端手机又超出了中产阶级的承受能力,3000元左右的中高端手机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受众——中产阶级。这个价位其实完全能够满足性价比之外的更多个性化诉求,比如外观设计、材质选料、系统体验等等。
综合来讲,手机的消费结构正从“沙漏形”向“纺锤形”转变,中产阶级即将成为手机消费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