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看到两篇关于数字电视整转的文章(《数字电视是官商结合的典范之作》与《有线数字化的市场化大道》),一个是代表用户百姓的心声,一个是站在运营商的展望立场。掌心掌背都是肉,刀面刀背都是刃。孰是孰非,无法一概而论。定义的法则犹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一样在新事物的初期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和准则。只能以不同的心声为圆点,不同的立场为半径画出一个关于数字电视的圆,那么这个圆就是一个饱满的内容丰富的圆,一如数字电视的本身,掘地三尺都大有文章可寻。作为一个媒体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编来说,只能抓的是“两手”,说的是“两口”了。
用户对数字电视整转的抨击
自打数字电视整转以来,可谓是阻力重重。因为这个全国性的浩荡工程是影响到全中国14亿人口百姓生活的事,就这势气不惊让人想起当年的大跃进。不同的是,如今是个言论自由、人民权利上升的社会。对于政策对于命令都不会一眼一板的执行,听之任之。而是各自都有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
打开有关数字电视的BBS,真可谓是骂声不绝啊。突然的一个新生事物的介入,改变了人们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于谁都不会有好脸色。那么在整转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听到的骂声也就不足为奇了。归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收视费比模拟电视的高
这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整转的过程中强大的阻力所在。对于消费者对于用户来说,他只是使用你的商品,不关心作为运营商加了多少高科技的东西,花费了多少的成本。在用户的眼里,看看模拟数字电视的日子就蛮太平的,收费也都自以为然了。你偏偏又来个整转,整转还不说还要花更多的钱来沿用曾经同样性质的商品,只是加了个外包装,封加了一个不同的名字而已。这一时的消费观念是不可能像安装数字电视一样容易转换的。
多台电视多加机顶盒多出钱
本来模拟电视接了一个有线之后,不管家里有多少台电视也都可以一同收看的。现在倒好,只能实行“一机一卡”,而且这盒子的价格还不是随手就能出的起的,都快等同于一部电视机的价格了。买个电视机还能听听声音,提高提高生活质量,而买个机顶盒呢,作为摆设,不够漂亮缺少个艺术欣赏价值;作为真正的模转数工具,不是搞科研的不懂那个技术,无关痛痒,出个钱买个不必要的东西,心跟打了水漂一样的疼。再说,要是再细微到实处,那多个机器就得多交电费的钱吧。不说私的,搬个国家的理论来说:浪费国家资源。
数字电视操作麻烦大
以前不管男女老少,稍微指点一下怎么使用遥控器,也就能想看啥就看啥。现在呢,即使有文化的年轻人,看着这躺着的遥控器也只能摇头兴叹。开了电视还要开机顶盒,一个遥控器摆来弄去的就是使不上劲,再要是碰上个急性子的,后果可想而知。要是老人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想看个电视也不会开。那数字时代带来的究竟是便捷还是滞后。既然东西先进了,那转台的速度也该提升吧,可偏偏又不是,甚至还会出现“死机”的现象。还有频道音量控制不好了,画面不清晰了等等一罗串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免费节目屈指数,付费节目一箩筐
本应说电视作为一个国家公共的基础设施,免费收看天经地义。
现在又来个超个性的说法“你点我播”,说到底还不多是看同样的东西,只是在于一个时间差的问题。这播还不要紧,一播就又得掏钱。出了钱还看了个大同小异的节目内容那是有所值还是要自拍脸呢。话说回来,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能看多少台电视,只是一味的在数量上增加而不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那不就是有劲不往一处使,用钱不用在刀刃上嘛。对于目前整个人们生活消费水平来说,真正一年到头看付费节目的有多少用户,又有多少人能买的起付费节目。
服务质量缺失又中空
国民素质提高了,却不见得服务态度变好了。见脸色行事的服务大有人在,也有说运营商公司把维修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到了行事日程上来,但其效果未见多大成效。整转之前还算是“顾客至上”,之后则有一搭没一搭的。问多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就会显得不耐烦。抱着个机顶盒找维修,又是东家指西家的推卸态度,而且服务也得不到保证。与用户所签的协议也并不透明化,前不久就有看到笔者斟酌数字电视的“报停”与“停看”的文章,所谓空穴不来风,要服务真落实好实处那就不会出现用户的质疑与不满。
官商结合的舆论典范
此论据也正是本文开始所提到的两篇文章之一,该作者结合了市场行业的垄断性和政台的科学性口号,来抨击了数字电视的整转实施。归纳总结有以下几点:
从行业上来说,数字电视是绝对的垄断操作,扼杀了创新竞争的能力。就拿机顶盒来说,只能向运营商买,也只有运营商才有卖。这样对于一个垄断行业来说,不管他们自身有没有竞争的意识,但至少在外人看来,那些真正在竞争中存下来的公司会比他们更有发展前景。所以也有声音说,作为垄断行业,不从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上赚钱,而是一味的提高收费来赢利。这也不符合江泽民曾经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发展观。
从资源上来说,数字电视有悖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著名理论。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在发展同时减少对环境污染,让广大群众享受发展成果,这是胡温科学发展观。而数字电视在现有电视的基础上又无端的多出了一台机顶盒,而一个机顶盒所延伸出来的配套电子产品,在报废的时候又是很难处理的,对于环境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多年钱的白色污染会不会衍生到多年后的机顶盒污染。同时一台电视又多出了一个遥控器,这些对于资源有限的国家来说都是不明确的发展。
从政策上来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四伏、世界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经济大幅下滑,为了让从中国经济尽快从低谷出走出,国家提出扩大内需政策,其中一条就是鼓励家电下乡来刺激消费。而数字电视却用提高电视消费,来增加居民使用电视负担,从而抑制了电视消费,跟国家目标背道而驰。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在整转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暂且不先深入到国家的政策体制,就那些跟百姓用户息息相关的弊端都是横亘在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最大障碍。要想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工程深得民心,那么解决那些存在的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是运营商抱着侥幸的心理,只以为靠着广电的批文就可以对百姓蒙骗过关,获取高额利益,而置于百姓的不满于不顾,那么最后的赢者,无可厚非自然是大众。
而接下来所谈到的一个案例,至少在本小编看来还是让人抱有希望,值得各地去推广与借鉴的。
湖北黄冈整转中的创新
黄冈广电在坚持“广电总局24字整体转换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力创属于黄冈自己的整转模式。归纳起来就是“五最”即“起步最晚(整体推进时间在2008年11月上旬)、平台最好(技术含量高、功能齐全、频道全国最多)、价格最低(前端造价低、收视定价全国最低、且不负债)、速度最快(创造了一天一千户、十天一万户的记录,现在已达3.2万户)、推进最稳(采取“吊胃口、无震荡式整体推进”的办法)、模式最优(与县市、与联通融合后发优势明显)”。此“五最”也是力创了全国的一个典型。
接下来就是要来谈谈上文提到的用户与运营商之间最大的鸿沟的问题,看看在黄冈模式中,是如何将整转风云中的问题处理的淋漓尽致的。
广纳民意丰富节目,解除内容稀缺心病
首先,黄冈广电在内容平台搭建前,就通过黄冈市政府网站、黄冈广电宽带网及楚天声屏报组织了“数字电视转播节目有奖调查”,请群众参与选择到底该转播哪些节目,受到广大市民热情关注,共收回2000多份有效问卷,为黄冈广电最初确定转播109套数字电视节目提供了依据。
其次,在2009年初针对用户提出的增加部分中数传媒的数字电视节目的建议上,黄冈广电再次广纳民意,将节目容量增加到128套标清和1套高清节目、12套高保真立体声数字广播、一套实时股票行情和一套黄冈资讯节目和电视杂志,节目容量已居武汉城市圈成员单位之首,满足了黄冈客户个性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数字电视消费需求。
最后,全新的黄冈数字化有线电视系统,在升级后,还可以提供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电子政务、股票财经等服务,还可以开展双向数据服务和互联网等增值业务,包括电视短信、邮件、游戏,可以用银联卡刷卡消费,交水电费等等。电视机真正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