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会展
2025/9/14 22:32

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启幕,叩问AGI前夜关键命题

C114通信网  

9月13日,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在北京举办。大会由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指导,PEC China、至顶科技、软积木主办,AIGCLink、爱智岛人工智能艺术家创作联盟、LangGPT、硅创社等联合主办,数百家行业协会、研究院、社区与知名机构协办,共探“新作品时代”的AI未来图景。

大会以“一句提示词,一个新世界(one word, one world)”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与创新实践者。大会通过微信、微博、PC平台等渠道实现70余家头部科技媒体与AI社区联合直播,并获得100多家媒体宣传支持,线上观看人数超过170万,线下参会规模达1400人。作为协办方之一,易论AI创始人易亚婷也受邀主持大会。

会上PEC发起人Maxim.Salnikov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今天人们每天都与大模型交互,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中国AI生态体系充满活力且发展迅速,不仅在科研和技术应用方面发展迅速,同时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PEC发起人Maxim.Salnikov

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高飞与PEC China发起人&微软MVP&软积木CEO刘海峰致欢迎词。高飞表示,AI正在推动生产力与创造力的重构,提示词驱动的生成模式不仅在重塑人机交互方式,也在开启全新的产业生态。刘海峰强调,PEC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企业家与创作者,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实践案例与生态建设经验,为产业升级和跨界创新提供启发与路径。

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高飞与PEC China发起人&微软MVP&软积木CEO刘海峰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党委书记辛果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已迈入创造力迸发的新阶段。国家政策叠加海淀区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作为海淀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力量,东升正打造全国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创新街区,以五道口为先导建设“AI原点社区”,聚合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与创新企业,构建开放协同的平台,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党委书记辛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王飞跃针对“人工智能来了,人类还有没有希望”提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提问:大模型之后还有产品吗?人形机器人真的忽悠人吗?AI会让我们失业变得更穷吗?他表示,人工智能应成为扩展人类可能性的工具,而非消解人的主体性。为此,我们既要有技术上的深耕,也要有制度与伦理的同步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自动化学会也对本次活动的顺利召开给予了指导和支持,后续中国自动化学会将指导和参与PEC联盟在AI创新、应用落地和生态建设等工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王飞跃

AGI前夜:遇见2026

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高飞与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晏燕、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针对《AGI前夜:遇见2026》展开对话,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技术落地到文化与产业影响,探讨未来的创新机遇与挑战。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晏燕表示,从2015年以来,美术馆一直在探索科技与艺术的交汇,回顾今年在海南举办红树林AI艺术万人展,把AI创作者和社群集结在一起,探讨“AI驱动的艺术新秩序”。AI带来创作工具上的革新,使艺术呈现出多元性和可能性,未来的AI艺术作品应在观念表达和创新、与启发性上,凝结人类智慧,提出更多新意,和人文思考。

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马杰指出,从技术与产品角度看,过去一年中国的AI技术生态发展迅速,模型算力和可用性显著提升。AI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也是产业进入“弯道超车”的机会。同时产品的成功依赖于算法能力、行业经验和用户场景,通过AI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质的飞跃。未来在AI时代,创作者和企业都应该关注如何利用新生产力改善核心业务,而非简单替代人力。

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谈到,投资AI项目的核心在于算法能力、团队的执行力和全面组织能力。投资AI项目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还要关注团队能否快速迭代和应用模型,能否利用数据和行业经验形成壁垒。中国的AI企业近年来在大模型、算力成本和数据整合方面取得了很多标志性进展,为企业和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三大年度提问:叩问AI发展未来之门

今年PEC 2025暨第二届AI创新者大会在一年产业观察基础上,再次提出对于人工智能三大年度问题:一是新创意时代,AI如何定义“第十艺术”?二是新工作时代:AI工作流由谁主导?三是新物种时代:人形机器人如何“长大”?针对三大问题,邀请到二十多位AI创新领袖展开讨论。

年度提问一:新创意时代,AI如何定义“第十艺术”?

在数字艺术、AI与创意产业快速融合的背景下,数字艺术家、策展人、爱智岛联合创始人北邦表示,AI的发展挑战了艺术创作的时间尺度,它在辅助生产和提高创作效率方面带来显著变革,但艺术的核心依然要掌握在创作者手中。AI能够帮助艺术家探索新形式,但真正的创意、判断和表达仍需人类参与,这也是艺术价值保持连续性的关键。

在艺术商业化先行者、品牌联名风向标、国潮书法领军人、艺术家朱敬一看来,现阶段的AI更像是一种高级工具,负责执行生产和拼接工作。离开了人类的判断与个性化输入,AI生成的作品无法称之为真正创造。而创造力的核心仍在于人类,而AI则提供了加速和拓展的可能性。

珀乐互动CEO杨晟从视频创作角度阐述了AI的潜力。“AI不仅是工具,也在催生新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语言。”他说,AI改变了制作流程,例如非线性剪辑和风格杂交,使电影和动画的制作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

通义万相品牌营销高级专家、万相妙思+计划发起人维青表示,AI的作用在于激发多维度的艺术创新,它不仅能加速内容生产,还可能创造新的媒介形式和职业。未来AI作为创作伙伴,将推动人与机器的互动成为一种新的共创范式,而不仅仅是生成工具。

数字艺术、CKAD数字艺术主任赵伯祚强调,AI艺术的价值在于创作过程中的人机互动,而不是生成结果本身。AI降低了技术门槛,但创作核心仍在于艺术家的判断力、审美能力与表达意图,人类与AI互动也将形成新的创作模式和协作方式。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观语未来AI研究院负责人楚利彬表示,AI可能催生第十艺术,但人类创作者仍是核心驱动力。他指出,AI的出现并非替代传统艺术,而是拓展了创作边界,AI促使重新思考“创造”的定义,推动艺术从静态作品向动态生成的过程转变。

年度提问二:新工作时代:AI工作流由谁主导?

想让AI工作流的成功落地,企业必须统筹平台建设、数据治理、业务需求和员工能力培训,形成系统化闭环。百度智能云创企生态负责人张龙表示,在企业AI落地过程中,工作流的成败往往源于前期规划。启动阶段需要明确业务选题,避免过于复杂或工具不可扩展的情况;开发中要合理选型模型和工具,确保可适配不同场景;上线后需完善运营与反馈机制,让AI项目形成闭环的数据飞轮。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王旭阳指出,AI工作流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业务侧和技术侧共同协作的结果。必须明确能力边界,在任务分解和客户意图识别阶段发挥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在中间的数据治理和模型选择阶段采用可传递、可维护的模块化策略,同时因此工作流设计必须兼顾可扩展性和维护成本。

NVIDIA企业级软件生态负责人张海军指出,企业AI落地亟需顶层设计,必须构建统一的AI平台打通数据孤岛,建立跨部门、跨业务的AI协同机制;只有形成系统性的组织协同,让使用者具备AI思维,并以真实业务需求为牵引,才能避免“烟囱式”建设,确保AI能力持续沉淀并规模化赋能业务场景。

百望股份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谈到,百望股份在财税与企业合规领域的AI应用案例显示,AI工作流要贴近真实业务场景,通过智能体技术解决企业报销、合规等痛点,提升效率并可量化产出。同时企业内生的AI能力才是可持续落地的关键,业务需求、数据治理、工具系统和员工AI能力需形成闭环,才能让AI工作流真正服务业务价值。

华硕电脑AIoT战略合作伙伴总监蔡裕正表示,AI工作流的落地需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在电竞、路由器等高频使用场景中,通过小规模、高频测试与迭代,实现用户快速反馈和场景优化。而且AI落地不仅是技术实现,更需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快速迭代验证,确保投入产出比。

年度提问三:新物种时代:人形机器人如何“长大”?

AI的魅力在于通用能力,人形机器人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场景。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研究员张强将人形机器人与自动驾驶作对比。他指出,自动驾驶在规则化场景中感知系统容易构建,而人形机器人面对非规则化环境,感知难度更高。目前机器人已经具备3D感知能力,这有助于提升实际应用的可靠性,但纯视觉方案受限于数据量,目前仍需多模态感知辅助。

数字华夏联合创始人、软件与应用中心总经理陈军民表示,当前机器人硬件主要集中在关节模块、大脑/小脑控制板和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三类,数字华夏小人形机器人“星行侠”目前可以兼顾安全、续航和成本优势,实现技术与市场需求平衡,并推动规模化商用。

地瓜机器人技术副总裁隋伟强调,端上算力适合具身数据处理,可减轻网络带宽压力和隐私风险;云端算力适合大模型推理,但延迟和数据链路问题仍需解决。当前技术无法实现人形机器人全场景、全任务无需人工介入,先在特定任务、场景具备通用性。他也特别指出,端上处理模型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趋势。

跨维智能具身智能算法总监郭成凯解释了跨维智能转向软硬一体模式的原因:人形机器人将是通用物理世界AI最大的智能体,通过Sim2Real训练方式实现工业级精度,同时契合公司迈向通用物理世界智能的使命和目标。在工业应用方面,已有灵巧手分拣、货物搬运、组装任务等落地场景。

幂特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王志成指出,真实世界数据提供物理交互和触觉信息,仿真数据可以快速生产具有一定随机性的数据,但存在设计痕迹。高效获取数据需实现指数级增长、贴近真实场景且无需额外穿戴设备,人类视频数据是优质来源,通过人体3D姿态识别和动作轨迹还原可赋能机器人训练。在模型突破方面,他提出现有 VLA 模型仍存在理解到动作的鸿沟,建议从泛化适配角度设计模型,实现数据与模型双突破,以推动人形机器人智能本质的提升。

年度发布:三大成果

会上还隆重发布三项重要成果,包括《本地AI推动计划》构建本地AI知识库和实战平台,加速本地大语言模型在用户生产环境中落地;《通向AGI之路:2025全球人工智能展望报告》系统梳理全球AI发展趋势,为政策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前瞻参考;《中国文化模型基因库(模因计划)》响应国家战略,助力以中国文化为根坐标系的价值观对齐工程。

本地AI推动计划发布

通向AGI之路:2025全球人工智能展望报告发布

中国文化模型基因库(模因计划)发布

AI专题论坛与展区互动,直观感受产业应用新风向

大会下午,三场聚焦AI前沿应用的专题论坛相继登场,涵盖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再到生产力变革的多个维度。

“从提示工程到上下文工程 AI落地范式升级”论坛,深入探讨企业AI应用的落地实践与方法论。LangGPT创始人云中江树认为,我们正从工业时代的细化分工迈向AI时代的端到端融合。过去工业革命强调减法——将复杂工作拆解成单一环节、让每个人专精一处;而AI则带来加法——让个体能够掌握整个价值链,实现全流程协作。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变革,更是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企业和员工需要培养系统性思维、全局视野,以及与AI深度协作的综合能力。

“MCP引领AGENT互联网新世界的钥匙与协议”论坛,聚焦多智能体与协议标准的发展趋势。AIGCLINK社区发起人&零氪云联合创始人占冰强认为,传统互联网已死,AI Agent 互联网时代来临,未来90%的SAAS会消亡,剩下的10%必须要拥抱MCP,创建好MCP应用。

“AIGC创作新范式双脑智能时代:心智驱动的生产力变革”论坛,重点探讨生成式AI在内容创作与生产力提升中的创新应用。爱智岛联合创始人陈酌表示,我们正迈入“双脑并驾齐驱”的新时代。所谓“双脑”,一边是人类大脑,承载我们的经验、直觉和创造力;另一边是AI的“数字脑”,擅长计算、记忆和模式识别。这种双脑智能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种人机协作的新范式:人类的审美、智慧和创造力,与AI的算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深度融合。

大会期间,《原点TALK》栏目特别呈现“AGI前夜,AI创业路在何方?”专题讨论,至顶科技CEO兼总编辑高飞主持,与云蝠智能创始人魏佳星、星汉未来创始人刘道儒、小水智能CEO孙雪峰、AI四合院联合创始人冯昊、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管理合伙人王学辉、PingCAP 副总裁刘松,共同探讨了对AI发展趋势、创业机会与产业落地的前沿观察与实践经验。

与此同时,大会展区设置了丰富的互动演示,近距离展示前沿AI技术,让与会嘉宾直观感受技术落地带来的实际价值,既能洞察行业趋势,又能获得实践启发,为AI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生动的参考。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