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至25日,由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法学会共同主办,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和上海市法学会仲裁法研究会作为承办单位的“2025国际低空经济法律论坛、新航程·低空经济法律服务论坛暨第十届上海国际航空法律论坛”(下称“论坛”)在沪圆满举办。
“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下称“博览会”)于7月23日至2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展会面积6万平方米,近300家企业参展,30余场论坛活动同步开展,参观人数超过5万人次。展会聚焦低空基础设施、制造与配套、交通运输、城乡管理、商业应用和个人消费等全产业链和多个应用场景,吸引了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研发应用为代表的新能源、智能化产业主体,例如大疆、普宙科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腾盾科创、联合飞机集团、沃飞长空、合肥合翼、艾麦迪航空、上海特金等;也有民航华东空管工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计算所、昂际航电、傲世科技、达索系统、莱奥纳多、美国天空实业、麦克兰等国内外传统通用航空产业龙头亮相,彰显低空经济激活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势头。
在全球航空产业链深度重构、无人机和eVTOL等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低空经济的法治建设对于我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带动研发、制造、物流、旅游、应急等全链条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完善的低空法律服务与争议解决机制为企业跨境运营、国际投资、技术合作提供可预期的规则保障和权益保护,为中国标准、中国方案融入全球市场奠定基础。
作为博览会的配套法律论坛,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低空经济监管机构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头部低空企业高管、知名律所合伙人及学界权威在内的400余位嘉宾现场参会。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围绕低空经济立法、监管、法律服务与争议解决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度交流,成为洞察政策、把握机遇、共商规则的重要平台。
在论坛开幕式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民航组织前任秘书长、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党组成员柳芳,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肖凯,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郭俊秀,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马屹分别致开幕辞。
柳芳委员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巨大潜力,正成为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全球竞争的新赛道。由于其特点显著区别于传统航空,亟需建立全新的规则和标准体系,保障安全、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她强调,要加强技术应用与监管框架的协同完善,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跨领域、跨部门协作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交流。她高度肯定上海在航空法律创新方面的前沿探索,并期望各界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中国智慧,在国内外低空领域的规则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肖凯校长指出,上海汇聚了全国约七成民用航空人才和半数相关创新企业,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法学研究则肩负着为新兴产业提供规则供给和制度保障的使命。作为法学重镇,华东政法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设立专门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前瞻性的研究,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低空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治人才,为国家战略行业部署贡献智慧与力量。
郭俊秀会长表示,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兴起。从无人机物流到城市空中交通,从低空旅游到应急救援,低空经济,在促进产业升级、便利民生服务、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低空经济的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法治建设是保障其行稳致远的关键基石,而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航空法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推动航空法治建设。本次论坛和论坛上启动的“中国低空经济法律服务机制平台”旨在汇聚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机构、领军企业及法律实务界的专业力量,搭建跨界协同的研究网络。
马屹副会长表示,当前,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从相对沉寂的“三维蓝海”成长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低空经济产业的行稳致远离不开法治的坚实保障。低空经济涉及航空器技术、适航标准、空管规则、数据算法等多重领域,纠纷高度专业而复杂,因此亟需高效、权威的争议解决机制。商事仲裁凭借灵活性、专业性、管辖恒定性和跨境执行力,已成为助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首选途径。未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及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将持续完善规则体系,不断吸纳航空器设计制造、适航审定、空域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顶尖专家,提升机构具备审理复杂低空经济案件的能力,为各类低空经济纠纷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法治保障。
论坛现场,“中国低空经济法律服务协同机制平台”正式启动。这一平台的启动,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战略背景下,由法律服务领域主动回应国家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大举措。
平台由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珠海国际仲裁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上海市律师协会、广东省律师协会、江苏省律师协会、浙江省律师协会、安徽省律师协会 等 12家单位共同发起,并吸纳了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航协上海培训中心、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低空经济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法与空间法研究院、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小鹏汇天、亿航智能、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鸿鹄律师事务所、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北京仁人德赛(上海)律师事务所、深圳市华商律师事务所、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等15家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先后有77家单位申请加入。
该平台将依托研究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广泛协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法律服务创新机制,统筹政府、企业、律所和仲裁机构的优质资源,构建覆盖立法研究、规则制定、争议解决、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体系,打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 一站式法律保障生态。未来,平台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定期举办低空经济法律服务研讨会,推动跨领域标准化研究,培育高水平法律服务人才和专业研究机构,持续提升中国低空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的法治话语权和规则引领力,机制平台将持续开放,欢迎低空经济法律领域的单位加入,共同为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坚实、可预期、国际化的法律支撑。
在主旨发言环节,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向继辉,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陈威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法规与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张清春,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雪枫和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分别从政府治理、企业合规、行业标准、资本运作与仲裁实践多重视角出发,围绕空域管理、数据合规、跨境责任、投融资结构等热点问题深入交流,共同描绘了低空经济法治体系的多维蓝图,充分彰显了跨界协同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专题研讨环节的发言嘉宾阵容汇聚了来自多个关键领域的顶尖力量,既有活跃在无人机和eVTOL研发制造一线的企业高管、深耕高端航材和航电技术的创新公司代表,也有枢纽机场运营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权威人士,还有长期从事国际航空法律研究的高校学者和科研机构专家,更不乏国际仲裁机构的资深代表与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法务专家,充分体现了产业、学界与法律服务领域之间的深度联动和跨界协作,为低空经济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广阔视野和多重维度。
专题研讨涵盖四大议题,一是低空经济监管框架构建,从宏观制度设计出发,探讨立法框架、运营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则完善;二是低空经济中的法律服务: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扣具体应用场景,分析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智能飞行器运营中的法律风险与合规路径;三是促进低空经济的立法与规制创新,回应新技术快速演进对现有制度的挑战,探索灵活前瞻的立法和标准制定;四是低空经济法律治理与法律服务,从争议解决角度出发,探讨仲裁与调解衔接、跨境执行和多元解纷机制创新。嘉宾们围绕上述议题,聚焦空域权属、审批机制、制造业标准、技术规范、跨境规则等一系列前沿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既关注制度设计与监管优化,也聚焦产业实践中的痛点与突破路径,为完善低空经济治理体系、提升产业法治化水平提供了务实可行的思路和高水平的智慧,释放出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信号。
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发布,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导向。2014年8月28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与上海国仲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协议,由上海国仲设立航空仲裁院,将国际航空仲裁引入上海,成为了中国和国际航空仲裁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23年11月,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民航局“十四五”时期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航空产业在一带一路开展投资经贸活动提供专项仲裁保障,上海国仲设立了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2024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上海打造为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优质的仲裁法律服务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法治保障。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与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构成了上海国仲航空仲裁法律服务的“一体两翼”,是上海建设世界级航运航空枢纽的重要法律服务平台,为当事人在沿线国家不同法律制度、文化背景和司法实践下妥善化解纠纷、维护航空产业合法权益提供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