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会展
2025/6/27 13:58

李建忠对话 KK 凯文.凯利《AI 的进化和颠覆》实录 | AI 进化论(上)

CSDN  

在 AI 的进化之路上,我们是创造者,还是第一批被超越的观众?

当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以“国运级创新”之姿点燃行业热议后,由 CSDN 特别策划的深度对话栏目直播“AI 进化论”,便致力于在喧嚣中探寻技术革命的真实脉络,在 CSDN 视频号矩阵吸引了超 50 万人观看,引发企业高管、学者、技术专家等行业人士的强烈共鸣。

历经十场与顶尖学者、产业先锋的深度对谈后,我们迎来了这场跨洋的重磅对话——“硅谷精神之父”、《失控》《必然》《2049:未来 10000 天的可能》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

与这位曾深刻影响中国一代互联网开拓者的“先知”对谈的,是同样在“AI进化论”中贡献了数场精彩思辨的 CSDN 高级副总裁、Boolan 首席技术专家、全球产品经理大会(PM-Summit)发起人李建忠。他带着对当下 AI 技术、产品和生态的深度思考,与凯利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一万天的碰撞。

 李建忠对话凯文·凯利(KK):AI产品之进化与颠覆

李建忠,CSDN高级副总裁,奇点智能(Singularly Intelligence Research) 研究院院长,全球机器学习技术大会(ML-Summit)创办人。对人工智能、产品创新、软件架构有丰富经验和深入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以⼤语⾔模型为主的⼈⼯智能⽅法,提出科技创新的“范式转换立方体 ParaShift Cube”,相关研究和演讲引起业界强烈关注,为包括世界五百强在内的多家企业提供人工智能与创新战略咨询。

凯文·凯利(Kevin Kelly, 江湖称KK)有“硅谷精神之父”“技术先知”之称,是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30年前,他曾预言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共享经济、虚拟货币等技术。他的代表作品《失控》等曾影响包括马化腾、张小龙等中国一代互联网创业者。

以下是这场对话涉及的十大主要话题:

对话一:AI 的人机交互、单一设备 VS. 多元设备

对话二:AI 的路线之争、通用智能 VS. 专用智能

对话三:AI 之哲学思辨、“异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差异

对话四:AI 的创新 VS. 人类的创新

对话五:Agent 的生态与入口之争

对话六:AI 时代的操作系统

对话七:AI 变革内容创作与内容消费、超级内容 App

对话八:AI 时代的创业公司、巨头的“创新者窘境”

对话九:人形机器人 VS. 专用机器人

对话十:AI 时代的组织变革

这场对话,不仅是对未来的预言,更是对当下 AI 路线的思辨。凯利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犀利尖锐,展现了他对互联网和智能世界的深刻洞察力。

一、AI 的人机交互、单一设备 VS. 多元设备

李建忠:在您的新书中,您提出“镜像世界(Mirror World)”将从根本上改变人机交互。我也曾在全球产品经理大会(PM-Summit)上分享过,AI 为我们带来了三大范式变革:计算范式、开发范式和交互范式。其中人机交互范式变革对普罗大众的生活和未来的产品影响最为深远。

您预测 25 年后,智能眼镜将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我们最主要的个人设备。但回顾历史,很多智能眼镜产品都未成为主流,比如 Google 眼镜曾经是一个失败产品,微软关闭了 Hololens、苹果的 Vision Pro 似乎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现在 AI 是一个新变量,在 AI 的加持下,智能眼镜真的最终会取代手机,成为个人计算的中心设备吗?

KK(凯文.凯利):这是一个好问题。我发现自己很难相信,25 年后我们还会揣着手机这样的东西到处走——当然,也许它会是,但我觉得不太可能。

你说得对,像 AR 眼镜这种“魔法眼镜”,我们已经研发很久了。但这事儿太难了。要实现它,我们至少还需要攻克五项关键的技术突破,比如储能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我认为这事儿在五年、十年内都成不了,也许是 20 年,甚至我猜需要整整 25 年才能实现。

但我确实认为,它带来的好处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会有海量的资金和智慧投入其中,力求让它发生。而它之所以会发生,部分原因在于,AI 需要扫描这个世界。

AR 眼镜的意义,不只是给你一块屏幕去看整个 3D 世界;它的关键在于,它本身也在用 3D 的方式扫描我们周围的世界,扫描一切。一旦 AI 开始扫描世界,“镜像世界”的到来就不可避免了。所以,不是因为眼镜被发明出来,才有了镜像世界;而是为了看见镜像世界,眼镜才会被发明出来。

即便没有眼镜,镜像世界也正在被创造。你可以用手机一窥镜像世界,虽然体验没那么好。现在,每一辆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行驶时,它就在扫描真实世界。你拍一条 TikTok 视频时,你也在扫描世界。所有这些数据都会被注入 AI。我们正在用真实世界训练 AI,让它们拥有“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教会它们物理法则、远近概念和三维原理等。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构建一个 AI 和自动驾驶汽车所依赖的虚拟三维世界。所以,当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行驶时,它“眼”中所见,就是镜像世界。无论我们人类在不在场,机器人和 AI 看到的都是那个镜像世界。而我们,未来则会戴上眼镜,真正进入那个早已存在的世界。

李建忠:我们是否会回到一个拥有多元设备的时代,不再存在像智能手机这样一个大一统的个人计算设备?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我们有 iPod/MP3、相机、收音机等各种独立的设备,后来乔布斯站出来用智能手机将它们整合为单一设备。我发现技术的发展有时候像一个钟摆,在“单一设备”和“多元设备”之间来回摇摆。我们未来是否会重返那个多元设备的时代吗?智能眼镜、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共存。

KK(凯文.凯利):是的。回顾技术史,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从一个通用工具开始,逐步走向更具体、更专业的细分。比如一开始,我们只有一种“锤子”,它能干所有事。慢慢地,我们有了各种专门的锤子:大锤、小锤、羊角锤,甚至还有那种里面装着沙袋、用来敲精密表面的锤子。我们有了锤子的“物种大爆发”。相机也是如此,从一种相机,分化出了长焦相机、红外相机、水下相机等等。

AI 也会遵循这个规律,从一个通用 AI 走向多种专用 AI。在镜像世界里,我认为设备也会趋向于专业化。不过,智能手机是个很好的例外。它是一个融合体,把许多设备的功能都“浓缩”到了一个设备里。它没有遵循那个“分化”的规则。所以,我认为未来的 AR 眼镜,其行为会更像今天的手机:它本身是一个通用平台,但作为一个接口,连接着成千上万高度专业化的应用。所以我们最终会同时得到一个通用工具和无数的专业化应用,两者兼得。

李建忠:我记得乔布斯在推出 iPad 时,人们问他有了 iPhone 之后,为什么还需要 iPad? 他的回答是,如果在特定的场景里,某个设备如果能提供远超 iPhone 的体验,那么这个设备就有一席之地。

后来发展的事实也证明了乔布斯的远见,iPad 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感觉智能眼镜在短期内类似 iPad,能在一些子场景更胜一筹,比如它在户外的便携性、易用性确实超越智能手机。

二、AI 的路线之争、通用智能 VS. 专用智能

李建忠:您在书中提到,“通用智能”这个概念本身可能是错的,我们应该更关注特定领域的专用 AI。我想从技术路线和应用路线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从技术路线上看,AI 的发展似乎正在从专用模型走向统一模型。比如,大语言模型就统一了对话、翻译、摘要等各种文本任务。各种专用模型都败给了大模型这一通用模型。我认为这里的核心是,通用模型才能够把人类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专用模型很容易产生“人类知识的鸿沟”。您怎么看 AI 从专用模型到通用模型这样的发展历史?

但从应用路线上看,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专用 AI 似乎比通用 AI 要实用得多。如果从应用角度来看,下一个“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会从哪个领域的专用 AI 中诞生呢?

KK(凯文.凯利):关于 AI,一个核心事实是:它的不确定性极高。即便是这个领域里全世界最顶尖、最聪明的那群人,比如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他们对 AI 未来的发展路径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一派非常聪明的人,他们赌上了数十亿美元,认为我们只需要不断地“扩展”(scaling)现有技术就行。大语言模型本身就是扩展语言翻译模型的意外之喜,他们相信只要持续扩大规模,就能涌现出我们想要的通用智能。

但另一派同样聪明的人则认为,这条路走不通,“扩展”并非万能。他们认为我们需要其他类型的模型,比如能在终端设备上运行的小模型,更专业化的模型。我们想要能运行在机器人本地的 AI,想要有擅长数学的 AI、擅长化学的 AI、擅长生物学的 AI。我们想要一个去中心化的、没有垄断的 AI 生态。

谁掌握真理?我不知道。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观点,但这只是我的猜测。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对 AI 做出“预测”,我们只能探讨几种“可能的场景”。我们需要为任何一种情景的发生都做好准备。

三、AI 哲学思辨、“异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差异

李建忠:让我们来谈谈您提的“异人智能”(Artificial Aliens),我非常喜欢这个概念。您说我们不应将 AI 视作人类,只有人类智能才是“通用”的。但其他人,比如图灵奖得主 Geoffrey Hinton 和他的学生 Ilya Sutskever(OpenAI 前首席科学家),他们相信 AI 在数学上和人脑是同构的,最终 AI 在智能层面会变得和人类一样。

我的看法是,智能原理等同,并不能将 AI 和人类划等号,人类和 AI 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在哲学的底层存在“生死”命题,这带来它们思维的出发点、和诉求也不同。您如何看待“异人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差异?

KK(凯文·凯利):在讨论 AI 时,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界定我们谈论的“时间尺度”。是未来 5 年、25年 ,还是 100 年?我毫不怀疑,100 年后 AI 会拥有意识。

李建忠: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KK(凯文·凯利):是的,我确信。但它们在 5 年内不会有。或许在 25 年内,它们会萌生出“一点点”意识,但重要的是,它们拥有的意识,和我们的不会是同一种。

智能不是一个单一的元素,它是一个“化合物”(compound),由许多我们尚未完全识别的成分构成。“意识”也是如此,它很可能也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觉知”(awareness)构成的化合物。所以 AI 的意识,即便存在,也会是一种异类的意识,我称之为“异人意识”(alien consciousness)。我们对意识本身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自己的意识是什么,所以去讨论它们“有没有”意识其实非常困难。

在未来 25 年这个时间尺度里,我认为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人性本身”。仅仅因为你是人类,这个事实本身就让你变得有价值。你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只要你是一个人,就很有价值。

这其中有一个很奇特的原因:你工作的一半是完成任务,但另一半,是为这些任务“承担责任”。当事情搞砸了,你会去修正它,你会承担后果,你会付出代价,你会因此感到痛苦。我们可以信任你来承担这份责任。但 AI 呢?在未来 25 年里,它们还做不到承担责任。如果 AI 给了你错误的建议,误导了你,你能怎么办?什么也做不了,它不需要负责。

所以,人类未来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去管理 AI,并替它们承担责任。我们会信任人类,但我们还无法真正信任一台机器。在可预见的未来,你是一个“人”这个身份,就是你最宝贵的资产,因为人们更愿意信任另一个人类,而不是机器。

李建忠:我喜欢您将 AI 称为“异人智能”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类智能是在漫长的地球环境的演进过程中塑造而成的,从非洲古猿到现代智人、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而 AI 的演进环境并不是地球,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是塑造 AI 演进的“地球”,AI 未来必然是围绕人类的需求环境进行演进。所以我非常赞同您所说的,人类智能和 AI 智能会越来越不同,虽然它们在神经网络上是同构的,但是因为演进环境不同,所以它们的走向和结果会越来越不同。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