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会展
2025/11/5 15:41

算力狂飙,绿电何解?一场深度研讨会揭示“算电协同”破局之道

C114通信网  

2025年10月30日,一场关乎产业未来的关键对话在上海临港商汤科技智能计算中心展开。随着AIGC引爆万亿度级别的能源需求,“算电协同”已从一个前沿概念,演变为一道摆在全产业面前的必答题。正如本次研讨会主持人、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CIDC)理事长金和平在开场时所强调的:算电协同虽非新词,但如何让其真正落地,仍需产业各界协力破局。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理事长 金和平

临港新片区正全力构建多元算力供给体系,加速打造算力高地,区内已有8家智算中心,总算力规模约占全市40%。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据处副处长倪晓杰直言,当前在推进项目应用绿电直连时,仍面临着项目边界和保供责任不清晰等问题。正是为了直面这些从顶层战略到底层实践的共同痛点,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CIDC)主办,上海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达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IDC圈协办“1192号文件政策解读暨绿电直连与算电协同实施路径研讨会”应运而生,旨在为产业破局凝聚共识,探寻出路。

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据处副处长 倪晓杰

政策新风向:从“为电量付费”到“为容量买单”的深刻变革

研讨会的焦点,始于对国家发改委1192号等一系列文件的深度解读。上海电力交易中心专家的分享揭示,政策的核心导向正发生深刻转变:推动电力定价机制从传统的“单一电量制”向“两部制乃至单一容量制”演进。对于算力产业而言,这不仅是电费计算公式的改变,更是一次商业模式的重构。世纪互联华东区域能源生态运营总监邓志鹏表示:未来,数据中心的电费成本将不再仅仅取决于用了多少电,而更多地取决于向电网申请了多大的接入容量。这意味着,任何能够有效降低电网接入容量、实现负荷自我调节和平衡的手段,都将直接转化为巨大的成本优势。

世纪互联华东区域能源生态运营总监 邓志鹏

合盈数据业务市场发展中心总经理、电力交易负责人王东对此表示,650号文和1192号文并非直接适用于所有企业,调节潜力强和有降碳刚性需求的出口型企业更加适合开展绿电直连。他指出,数据中心开展直连项目,一方面需要挖掘或建设直连项目的调节潜力,适应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另一方面若想降低输配电费,需要通过提高数据中心负载率,降低与电网的接网容量。数据中心建设直连项目需要在地利(数据中心与新能源资源选址)与人和(数据中心多业务条线协同)上实现突破。因此,企业需要在直连项目经济性和数据中心高可靠性上寻找合适的平衡点。这一平衡点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其技术路径与最终成效。

合盈数据业务市场发展中心总经理、电力交易负责人 王东

核心堵点:打破“比特”与“瓦特”之间的信息壁垒

尽管政策前景光明,但现实的“堵点”依旧突出。在研讨会的“破局之问”环节,电规总院产业中心专家霍彦达系统地分析了四大堵点:新能源与算力布局的“时空错配”、项目各方(源、网、荷、储、地方政府)诉求难以统一、算力负载的刚性与电力系统柔性需求的矛盾、备电系统的高昂投资冗余等现实约束。

电规总院产业中心专家 霍彦达

对于冗余的问题,研讨环节主持人浩云长盛集团首席增长官赵亮补充了他的看法。他指出,虽然存在结构性稀缺,特别是大规模数据中心稀缺性日益显著,但当前数据中心整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企业为了获取客户信任,会严格遵守甚至超越国家标准。因此,虽然高标准带来了资源冗余和成本增加导致的可靠性已经超出客户需求的合理性,企业也不会轻易降低标准来追求经济合理性。这一行业现状,导致了绿电直连带来新的供电疏电架构、数据中心原有的高可靠性要求、适度与合理的可靠性之间新的矛盾,并可能长期存在。

浩云长盛集团首席增长官 赵亮

然而,更深层次的壁垒,存在于数据中心内部。商汤大装置事业群智算中心总经理林海分享的TCO(总拥有成本)分析令人深思:在AIDC的总成本中,服务器等IT设备投入占比高达80%-90%,而电力成本仅占5%-10%。这导致了一个普遍的行业屏障:算力(比特)的归算力,电力(瓦特)的归电力。 许多智算中心采用“包电结算”,对电力成本感知弱;即便在“租电分离”模式下,IT运营团队与设施运维团队之间也存在着天然的数据与调度壁垒。

商汤大装置事业群智算中心总经理 林海

这种职能和数据的割裂,使得数据中心在电网面前成了一个需求不透明、行为难预测的“黑盒”。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曼洁指出,服务器负载、任务等核心算力数据的缺失,是实现“以电定算”或“以算定电”模式的最大障碍。算力任务的潮汐效应、服务器负载的瞬时波动,这些宝贵的“比特”信息,未能有效传递给“瓦特”侧的能源管理系统。其结果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备电系统层层冗余,电力容量申请远超实际平均所需,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也丧失了参与电网需求侧响应、实现柔性用能的可能。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曼洁

破局路径:以AI驱动,让数据中心成为智慧能源体

如何打破这道壁垒?与会者给出的答案惊人地一致:用AI来管理AI的“口粮”

以商汤科技在临港AIDC的实践为例,他们正与能源AI企业达卯科技合作,以“能源大模型”实现源网荷储之间的协同调度,使能源效率提升。这一模型的核心逻辑,是彻底打通算力任务调度和基础设施运维两个数据平面。通过学习海量的任务数据与对应的能耗数据,模型能够提前15分钟精准预测下一周期的智算中心负载波动。

“当预测到一波大算力训练任务即将来临时,我们的平台可以自动决策,是调用储能系统放电来平抑高峰,还是提前开启蓄冷罐以应对散热需求”林海解释道。这种基于预测的精细化调度,使得智算中心从一个被动的电力消费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可管理的智慧能源体。

达卯科技CEO简煜忞进一步将此技术抽象为“能量块”模型。他将复杂的电力供需关系解构为以能量、时间、价值为维度的标准化单元,通过AI算法求解在多重约束下的最优平衡点。这套预测+决策优化的一体化算法甚至可以将15分钟的调度周期切片至5分钟,实现基于历史数据的滚动优化,将决策的准确性提升至95%以上。简煜忞强调,储能的价值远不止峰谷套利,更在于参与容量调节市场和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支撑,而这需要AI技术来动态精确控制,精准释放其价值。

达卯科技CEO 简煜忞

模式之选:从“一体化”到“多措并举”的实践范本

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正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催生出多元化的“算电协同”实践范本。

其一,是在能源富集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 以中金数据、世纪互联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项目为代表,其核心是在数据中心园区旁配套建设大规模的风电、光伏及储能设施,通过短距离自建输电线路实现“绿电专供”。中金数据集团总裁助理王丹丹展示的项目已实现300MW装机,未来将以荷定源,实现用能曲线与发电曲线的高度匹配。这种模式从物理上解决了“时空错配”问题,实现了极高的绿电比例和富有竞争力的用电成本,为在西部枢纽节点新建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提供了理想蓝图。

中金数据集团总裁助理 王丹丹

其二,是东部负荷中心的“多元融合与智能调度”模式。 在上海临港这样的寸土寸金之地,大规模自建新能源不切实际。优刻得青浦智算中心基础设施负责人陈明介绍,上海区域更多采用储能结合虚拟电厂的交易模式。这里的破局之道在于“集成”与“智慧”。通过聚合园区屋顶光伏、接入海上风电PPA(长期购电协议)、配置用户侧储能(如商汤AIDC的18MW/36MWh储能),并利用前述的AI能源管理平台,对多种能源进行智能调度和优化。其目标是在确保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绿电、参与虚拟电厂(VPP)调度、并依据1192号文件精神优化容量电费,实现综合成本的最优解。

优刻得青浦智算中心基础设施负责人 陈明

其三,是“东数西算+城市级数据中心”的全国一盘棋战略。 王丹丹强调,企业应采取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策略。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域,躬身入局一体化项目;在可再生能源外购省份,则通过绿电交易、电证联动等市场化手段满足绿电需求。这种混合策略的核心,是在能源不可能三角(稳定性、绿色属性、经济性)中做出战略取舍,优先保障算力业务的稳定性和满足政策要求的绿色属性。

协同之困与破局之路:从“单向奔赴”到“融合共生”

那么,面对成本与可靠性的终极拷问,数据中心真的愿意为了“柔性”而交出部分的调度权吗?这正是“算电协同”亟待跨越的最后一道门槛。

这道门槛由信任、标准与利益三重壁垒筑成。普洛斯数据中心架构副总监邱冰坦言,运维团队根深蒂固的保守基因与客户对数据安全的顾虑,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信任之墙”。优刻得青浦智算中心基础设施负责人陈明则补充道,国标对A级机房的严格备电要求,又为隔墙售电、新型储能替代等创新模式戴上了一副“合规性的枷锁”。 而这一切背后,更深层的是尚未打通的利益链条——谁为灵活性买单?

普洛斯数据中心架构副总监 邱冰

显然,这不是任何一方的单兵突进,而是整个生态的协同进化。它需要数据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在保障核心业务绝对可靠的前提下,将非核心、可调度的负载能力开放出来;它需要储能企业提供更灵活、更经济的解决方案,满足数据中心备电需求;更关键的是,它需要电网以更开放的心态,为这些新型“产消者”设计合理的市场机制与价格信号,认可其为系统提供的灵活性价值。

开启“融合基础设施”新纪元

“算电协同是老命题,但今天有了新内容、新解法。”会议的最后,CIDC理事长金和平总结道,“算电协同”是老命题,但有了新内容。他宣布将推动“算电协同典型范例”的发布,并介绍了三峡集团在绿电PPA、源网荷储合作等方面的开放机会,为产业的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

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到产业的底层实践,本次研讨会清晰地勾勒出一条“算电协同”的演进路线图。将数据中心视为“插上电的房子”的时代已然过去,一个将算力、电力、储能、制冷乃至热能回收进行一体化设计和运营的“融合基础设施”时代正加速到来。

未来的数据中心,将不再是电网的被动负荷,而是主动参与者、调节者和贡献者。这场深刻的变革,需要跨越能源与信息通信两个行业的壁垒,需要政策、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如何走好这凝聚产业共识、迈向融合共生的关键一步,正决定着中国AI时代奔跑的速度与高度。

商汤科技智算中心参观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