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18/12/14 17:32

电报通信:千万里之往来,立而可待

人民邮电报  韩永军 郭小红

——访公众电报业务专家李达

 本版图片由张松延提供

改革开放初期,电报房的报务员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地在拍发电报。

鲜花电报是在礼仪电报业务种类中根据用户需要所拍发的电报。

由于信息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民用电报业务已经基本取消了,这是当年电报投递员给用户送电报。

北京电报大楼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营业,标志着我国当年电信事业发展的新水平,是当时全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

“家有急事,速回”“儿安好,勿念”“母子平安”……每一份惜字如金的电报,都传递着一个家庭的牵挂与急迫。电报,曾经作为有效、可靠的即时通信方式,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纷纷赞叹电报的便捷:“音信飞传倏忽详”“万里音来顷刻间”“千万里之往来,立而可待”“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有了电报之后,关山重洋已难以阻隔信息交换,电报在我国通信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众电报业务专家、原邮电部电信总局国内通信处、中国电信原综合业务处李达,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电报通信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电报公众网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瞬间。日前,李达接受《人民邮电》报的专访,他以多年工作实践、业务管理经历,参考专业书籍、资料记载,回顾了我国电报通信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他反复强调,电报的发展进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自力更生:研制创新电报技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李达指出,电报通信是利用电信号来传递文字或图像等的一种通信方式。人类进入电报通信时代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磁电报机,经过几番改进,于1840年终于研制成功具有商业价值的可用于实际通信的莫尔斯电报机,同年,世界上第一条电报通信线路在美国开通。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电报通信已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它直接参与了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有关环节,大大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当时电报通信已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用,特别是短波无线通信,在抢险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对电报通信的时效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的电报通信始于19世纪末期。1877年我国在台湾省建立了高雄—台北—基隆军用电报线路,这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条电报通信线路。我国内地则于1881年12月24日开通了天津至上海总长1771公里的长途电报电路,并于同年12月28日正式开办公众电报业务。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电报通信发展十分缓慢,通信方式及通信手段也很落后,通信网路仅局限于沿海及部分大城市,电报通信大权掌握在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官僚资本家及国民党政权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电报通信事业的发展十分关怀。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电报通信事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先后从民主德国进口了51型电传机,从联邦德国进口了68D型电传机,还从原苏联和匈牙利进口了载波电报机。与此同时,我国还大力发展自己的电信工业,促进了电报通信事业的发展。从1952年起,我国已能生产各类电报用的纸条、卷筒纸页等电信材料,1955年国产的55型电传机诞生,1959年国产的载波电报机也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在以后的几年内,全国大中城市相继采用电传机通报。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以首都北京为中心,通过各省间中心局、省中心局联通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县间中心局)的电传电报通信网基本建成。同时,我国研制并开始成批生产带有复凿纸条功能的55型电传机,对仍在使用的美国15型电传机进行改造,加装了复凿纸条的装置。此间,北京、上海的电信工程技术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双机头自动发报机,实现了两个机头轮换自动编号连续不断地发放电报,既减轻了报务员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电路的利用率,这样就为大中城市电信(邮电)局实现人工撕断纸条半自动接转的电传通报方式打下了物质基础。为了适应我国汉字电报通信使用电报码的特点,改变电报通信工作中由人工译码这一繁复的劳动,在上世纪60年代末原邮电部第七研究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创研制成功使用静电记录纸的中文译码机,使电报译电工序实现了自动化,用译码机译码比人工译码效率提高了十多倍。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一种体积和一般电传机相仿、使用普通电传卷筒纸页的汉字电传机和其他可接入电传电报电路的汉字终端设备相继研制成功,在电传电路上接收到电报信息以后可直接打印出汉字电报,这是我国电报通信技术上的又一重大进步。

回顾最初采用电传机通报,收报电传机只打印出纸页,电报从甲电路收下来拿到乙电路发出时,还必须由报务员照着纸页报底重新拍发一次。根据当时的网路组织情况,一份电报从发报人交发到收报人收到平均要经过三至四次接转,这就意味着每份电报都要经过报务员重新拍发三至四次,这对于担负着大量电报接转交换任务的大中城市中心局来说,是一个十分繁重的任务,同时,反复的人工操作使电报的质量和时效也得不到保证。自从我国能生产带有复凿纸条设备的电传机以后,在接收电报打印纸页的同时便能复凿出与其相对应的五单位穿孔纸条,这份电报在接转交换过程中,只要把该纸条在发报电路的自动发报机上发放,电报便可自动传输至收报局。很明显,这节省了电报重复拍发的操作,这就是人工撕断纸条半自动接转的方式。它曾一度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电信(邮电)局电报交换的主要方式。但这种通报方式还是以电路为单位,属于点对点的通信方式,需占用大量的通信设备和生产人员,业务处理及管理也较为复杂,极不适应社会对通信的需求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勇攀高峰:电报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古老的莫尔斯点对点通报发展到当今广泛应用的电子计算机网通报,从通信方式、通信手段和通信技术上来区分,电报发展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莫尔斯人工通报;第二阶段:韦斯登快机通报;第三阶段,电传机通报;第四阶段,程控自动交换通报。前三个阶段,我国电报通信事业呈现追赶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报业加速赶超,引入程控自动交换通报新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李达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电信事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空前的速度向现代化和自动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建成了大通路同轴电缆、光导纤维、载波、微波和卫星通信为主体的骨干通信网路,公众电报已摒弃了人工交换和撕断纸条半自动交换方式,迈进电子计算机自动转报时代。当时,全国各省区市中心局均已开通了自动转报设备,实现了公众电报接转自动化。

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已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公众电报交换,我国也从那时开始进行公众电报电子计算机交换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十年动乱,自动转报系统的研制工作受到严重干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由原邮电部第七研究所研制的单机自动转报系统才进入中间实验阶段。与此同时,上海电报局也初步研制成功了DS-131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32路双机程控转报系统,并且在公众电报交换网中并网运转,承担日常的电报交换任务。这是我国电报通信由传统的人工操作和点对点通信进入自动化接转交换的开端,它标志着我国电报通信技术的又一重大改革和发展。

程控自动交换通报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磁盘等大容量记录存储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按规定程序,模拟人工处理电报的方法来实现电报接收、识报、电报分析处理、发报拼装、发报输出、留底等任务,并且打印各类技术、业务管理所需要的表格、报告,从而完成电报的自动接转工作,因此,程控自动交换通报也就是程序控制计算机自动转报,它改变了一条电路两端点对点人工通报的传统概念,它是接入交换系统的电路一端对系统全网各电路的通报方式,在建立交换系统的中心局,电报的交换接转全过程,已由原来的人工撕断纸条半自动接转,转变为程控自动转报交换系统的全自动接转。这种先进的通信方式,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公众电报交换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电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当时通信网络交换传输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缓解电话通信网的压力,原邮电部电信总局根据邮电部领导的决策,加快了程控自动转报系统的研制、开发、建设(包括个别引进)进度。当时在原邮电部电信总局李学谦处长组织下(于仁林、梁志平处长参与指导),在广东劳汉雄、上海陈家令、浙江姜玲等国内外一批技术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的程控自动转报系统陆续在各省会城市安装投产,设备性能比较稳定可靠,系统功能日趋完善,系统软件实现国产化。一个以256路自动转报系统为主体的、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相互沟通连接31个省级自动转报中心,并能通过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出入口局与国际电路互通的国内公众电报程控自动转报网已经建成,前后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这个网在当时是我国电信通信网中第一个实现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自动交换通信网,当时承担着繁重的通信任务,并大大缓解了其他电信通信网的压力。

随着程控自动转报新技术的采用,我国公众电报通信方式落后,通信质量低,传递处理时效慢等局面得到彻底改观。据各转报中心局统计,一份电报在一个局内的平均接转处理时长从原人工转报时的30~60分钟缩短到2~3分钟,提高时效近20倍;每份电报从营业受理到投送给收报用户的全程处理、传递时间从原来的四个多小时缩短到两个小时以内,全程时效提高一倍以上;电报在传输环节发生的变字差错减少了90%左右,提高了通信质量,改善了通信服务工作。在企业内部由于实行了计算机转报,每个局节省了生产人员三分之二以上,还可节约大量的生产场地、机台和通信设备,以及纸条、纸页等原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维护等费用支出。同时,减少机房噪音,改善了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减轻了报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后,随着具有自动接转功能的程控电报分集器在地(市)局和部分业务量大的县(市)邮电局逐步安装投产,智能汉字终端设备在网内投入使用,传真机在城乡邮电支局(所)推广应用,全国电报通信网的自动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个现代化的、以城市支局为终端的、四通八达的公众电报自动传输交换网在我国建成,我国的电报通信事业当时已赶上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功成身退:基本完成历史使命

李达指出,我国的公众电报通信从诞生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进步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通信消费方面发挥了很大效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电信网络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应用,各类电信新业务的不断涌现,让电信部门可以为社会不断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电信服务,导致传统的公众电报业务不断萎缩。

为了充分利用庞大的全国程控自动转报网的冗余资源,继续发挥它的效能,经过国内外考察调研、需求论证以及大量的业务开办前的准备工作,专题报原邮电部和电信总局领导批准,于1988年2月1日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了“鲜花、礼仪电报”新业务。新业务开办十几年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拓展了业务市场,延缓了公众电报的下降趋势,满足了社会各界礼仪性交往的通信需求,改善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进入21世纪以后,电报业务量逐年大幅度下降,社会各界、各单位和人民群众拍发的电报已经很少,庞大的公众电报网只传送着个别航空部门的少量的航危气象电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的公众电报网进行了网络调整,实行并网、撤点。在全国31个省会转报中心中,大致保留了北京等几个大区中心的转报系统,负责全国业务的转接、交换;在全国众多的城乡分支机构中,只保留了省会、地(市)、县三级中心局网点受理电报业务,来适应用户的特殊需要。至此,我国的公众电报通信,可以说已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久将退出电信的历史舞台。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