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17/7/28 07:49

从签约首家同舟共济合作伙伴说起:华为公有云过去四个月做了什么?

C114中国通信网  蒋均牧

C114讯 7月28日专稿(蒋均牧)7月17日,华为深圳坂田基地,在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和中软国际董事会主席、CEO陈宇红的见证下,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总裁蔡英华与中软国际高级副总裁马震在合作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宣告中软国际成为华为云首家同舟共济合作伙伴。

从2006年3月14日亚马逊AWS上线算起,公有云的发展已经迈入了第十一个年头,“上云”亦已成为各界共识。今年3月9日在长沙举办的生态伙伴大会上,华为提出“拥抱公有云、共建云生态”,开始强力投资这一领域,而发展同舟共济型的合作伙伴即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同舟共济’这四个字是生态伙伴大会前夕产生的,我们希望有更专注的合作伙伴与我们一起面向未来。他们不仅基于华为云平台开发应用、将应用迁移到华为云平台,同时也销售华为云服务,在很好的利益分享机制下与华为云共同成长,当时我们就想到了这个关键词。”徐直军在发布会后的媒体采访中这样说道。

呼朋唤友使能云2.0时代

随着人类社会加速迈向智能社会,“上云”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而云计算的影响亦远远超过技术本身,引发了一系列商业革命——过去十年中,它重构了IT与互联网产业,谷歌、亚马逊、Airbnb、滴滴等“生于云的一代”因此而受益;下一个十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迁移到云端,它将深入改变各行各业,这即是云的2.0时代。

“云服务已经成为基本的商业模式。”徐直军指出,作为云2.0时代的主角,企业将通过拥抱云、融入云来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提升体验和效率。但在同时,企业“上云”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问题、已有应用如何向云平滑迁移、怎样“化云为雨”让云为业务创造价值,厄需有实力、可信赖、能够适配其业务发展的云服务提供商及平台。

3月的生态伙伴大会上,华为公布了今年开始发力公有云的决定,一方面以公有云服务为基础,强力投资打造开放的公有云平台;另一方面聚焦重点行业,携手合作伙伴构建云生态,共同做大蛋糕。为此,这家公司专门成立了云BU、今年计划增加投入2000人以加强公有云业务发展,并在全球迅速展开云业务布局。

对公有云这样一个增量市场而言,更多的参与者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活力,带来进一步成长的可能。而华为近30年来的ICT创新及自身云转型积累、高速互联基础设施的打造、完善的资质和安全认证、全球性的服务能力,赋予了华为云有别于其他公有云的服务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长跑型公司,华为在创新研发上的人所共知,这也支撑其在多个领域上演了从无到有、最终脱颖而出的好戏。在欧盟委员会2016年底发布的年度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华为以83.58亿欧元(608亿人民币)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八;根据华为公布的2016年报,这一数字则为764亿人民币,占到整体收入的14.6%,近十年累计投入超过3130亿人民币。

“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在发展华为云的过程中,这家公司始终将合作伙伴与生态放在第一位。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阐述道,在云的1.0时代,“生于云的一代”本身就懂得怎样来使用云、也没有历史包袱,其诉求是足够便宜、好用、上线快;到了云的2.0时代,要解决的是传统行业的“上云”问题,很多企业积累了几十年的IT基础设施和数据、业务层面又面临新的机会,他们的诉求是能够将全部应用迁移到云端且支持快速创新的综合解决方案,带来远胜以往的难度,“攻坚才刚刚开始”,这需要诸多不同专业领域的合作伙伴与华为通力合作。

从携手中软国际看公有云伙伴新内涵

从销售“盒子”到销售服务,公有云的游戏规则与传统IT有很大不同,华为对合作伙伴的定义亦增添了新的内涵。

徐直军在先前的演讲中曾提出,华为需要三类公有云合作伙伴,包括基于华为云平台开发应用、负责把应用迁移到华为公有云、销售华为企业云服务。与此同时,还希望有一批能够与华为同舟共济、一起驶向成功彼岸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基于华为云平台开发应用、将应用迁移到华为云平台,同时也销售华为云服务;而华为则为之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包括区域性或行业性的专项授权、更多的市场机会(包括云和非云)、联合创新及新推出云服务的优先使用权等,计划发展10-20家同舟共济合作伙伴。

从与中软国际的签约中,或许可以对“同舟共济”这四个字得出更清晰的认知,陈宇红在采访中也作了详尽的分享。中软国际成立于2000年,是业界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电子政务领域的IT服务提供商。目前其在全球拥有约5.2万名员工,2016年实现服务收入66亿人民币。

根据协议,双方将基于华为云,在软件开发云、行业解决方案、云服务等领域深入合作。软件开发云(DevCloud)是基于华为研发云的成功实践经验,通过云服务方式提供的一站式云端DevOps平台。合作模式为华为提供平台、中软国际提供附加服务:“我们的软件开发一直是在华为平台上做的,因此最有经验和资格向客户讲解这个平台的价值、这个平台怎么使用,进而推动全国3万家独立软件开发商(ISV)、8万名工程师使用华为软件开发云。”

同时,双方深入制造企业调研,联合打造“智造云”解决方案,支撑传统流程驱动的生产向智慧制造的跨越式升级。其中,华为主要提供系统设计、系统仿真和基础设施层能力,中软国际则更聚焦制造执行系统、精益制造管理等偏应用的服务上。未来,双方还将围绕政府、能源、金融、交通、电力、教育、电商等领域打造满足客户需求的公有云解决方案。

“企业级市场需要更为庞大的地面能力,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可能还要靠步兵。”陈宇红称,双方还整合了专业化的线下服务能力以支撑企业全面云化,中软国际将引入美国子公司Catapult Systems在公有云领域成熟的工具、流程和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全国的云服务中心。此外,该公司将打造一支2000人的队伍,专门服务华为云。

徐直军亦表示,一家企业将应用真正迁移到云端绝非易事,牵涉到前期的咨询、评估、测试,中期的迁移和后期的运维,整个过程需要流程、工具、经验等支持,而中软国际恰好在这些方面积累深厚;同时,华为希望更多如中软国际这样的企业成为华为云同舟共济合作伙伴,与之一起推动企业的云转型成功。

过去四个月进展卓有成效

自长沙生态伙伴大会正式吹响冲锋号至今已有四个多月,在徐直军口中,这段时间内华为公有云的整体进展“卓有成效”。

首先是组织上云BU的成立,以及品牌上由“华为企业云”升级为“华为云”。云BU有别于华为传统的产品线组织,专门基于公有云业务端到端打通产品、运维和运营,“集中力量、集中精力专注于把华为云做好”,明晰了组织架构;更名华为云则彰显了其强力投资公有云的决心,同时也打下了全球化的品牌基础,明晰了战略定位。两相结合恰似武侠小说中描述的“打通任督二脉”。

“华为打造的是一个公有云组合,包括华为自己的公有云和与运营商合作的公有云。在国内我们有华为云和天翼云;在海外,我们与德国电信合作的Open Telecom Cloud、与法国电信合作的Flexible Engine、与西班牙电信合作的Telefonica Open Cloud,都属于华为云的组成部分。”他解释说。

在市场侧,华为云亦成长速度惊人,认可的氛围已逐渐形成。一方面,过去四个月中注册用户增长近一倍;另一方面,新上线了20多个云服务,累计达到10大类共65个云服务:“我们不去和其他云服务提供商比服务数量的多少,而是专注于根据政企客户的需求来开发出有差异化的云服务,例如高性能计算云(HPC Cloud)和裸金属服务。”

他还重申了华为恪守业务边界的承诺,它自身不做应用,而是将在ICT、视频、云转型等领域积累的能力以API的方式开放出来,方便应用开发者调用来打造应用;尊重且坚决捍卫客户的数据主权,不会利用客户数据进行价值变现,并致力于从战略、制度、技术等层面构建起一套安全防护体系:“在这种情况下,SaaS和华为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希望大量的SaaS是运行在华为云上,再去面向客户提供服务。正是基于这两个‘不’,很多合作伙伴信赖华为、愿意将自己的数据迁移到华为云上来,基于华为云去发展他们的业务。”

“华为做综合业务,要么不做,要么就面向长远把它做好。在公有云方面,我们首先做的是把能力构建起来,真正能够打造出企业客户所需要的有竞争力、差异化的创新产品才是关键。华为云现在还在起步阶段,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走,认定目标、不骄不躁;因为中国企业要‘上云’,也是要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徐直军在采访的最后总结道。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版权说明:C114刊载的内容,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或“C114原创”皆属C114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