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物联网
2020/6/22 18:30

中移雄研咨询洞察:基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报告

C114通信网  李聪聪

Labs 导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快速城镇化和新兴技术的出现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2012年11月国家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从2012年到2015年年底,各部委组织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有近600个,中国智慧城市在空间上已经体现出由点成面的趋势。随着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改革、“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随着新型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城市建设过度看重信息化建设,忽视了智慧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问题。

2017年底发布《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发展不均衡、东中西差异明显。说明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于城市之间、省域之间、地域之间。因此新型智慧城市的构建需站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北京下,避免新信息孤岛的出现,在关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将关注区域逐渐被边缘化的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最终通过智慧的手段实现区域发展对设施、技术、资源的共享。

本文首先探究新型智慧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综合考虑将区位优势、要素市场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形成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局面,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举例证明新型智慧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存在协调关系。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角度,制定京津冀城市群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河北省相较于北京、天津的智慧化水平情况,提出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从而建立长效可持续的新型智慧城市,促进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

1 新型智慧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关系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际上是对城市重新智能规划,而城市规划需要区域思维,从区域视野出发,把城市及周边腹地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点状的乡村、城镇、城市发展与网状的区域整体发展具体地联系起来,将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视为区域发展的一部分,充分融入到区域的发展之中。城市外部效应是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将城市外部的具体问题放到区域环境中,通过分析其对区域的影响才能有效识别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同时,区域的发展与区域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城市发展。因此,城市发展规划需从宏观方面考察城市与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轨迹,把握其在空间发展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城市经济发展不只涉及其自身发展因素,也需要外部环境,才能够深入了解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使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趋势日益增强。

新型智慧城市是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的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城市发展规划的一种新理念。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形成了核心边缘圈及多个核心边缘圈交融,借助于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民生、环保、交通、资源配置等进行智能化的规划,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因此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实现区域和谐发展的关键。

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采用投影寻踪模型与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呼包鄂榆城市群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协调性研究,以期对培育呼包鄂榆城市群智慧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通过计算城市群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度,得出呼包鄂榆城市群的两系统的协调度,协调度越高说明城市群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协调。结果表明慧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协调关系。如表1所示。

表1呼包鄂榆城市群两系统协调度

2 京津冀城市群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总书记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基于组织协调机制和财税体制的行政壁垒,但其仍然面临区域内城市差异化问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真正立足市民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项目较少,大部分以行政任务为目的,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偏离社会需求,资源浪费严重,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推进速度缓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打破地理空间局限,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的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依托组成的“双核心”结构的北京天津,向边缘区河北省靠近,组成一个区域性的空间系统。促进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内部科学、合理、协同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目标,构建完整的京津冀城市群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京津冀三地区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以整体的京津冀城市群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规划发展智慧城市,综合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如图1所示[1]。

图1 京津冀城市群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解释:

智慧产业发展指数=0.5*第三产业占 GDP 比例+0.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

网络经济发展指数=0.5*电信业务收入+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创新发展指数=0.5*科学技术支出+0.5*专利申请授权量

智能应用指数=公交站牌网络化个数*1/3+可预约挂号的综合医院数*1/3+

网络化的风景名胜数*1/3

智慧便民指数=诚信店铺家数网络化数*1/3+能网络预订的快捷酒店数量

*1/3+网络搜索的健身场所数量*1/3

教育指数=教育支出*1/3+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3+教育培训机构网

络化数*1/3

环境指数=0.5*空气质量检测点个数+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 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熵权TOPSIS法模型实证分析京津冀城市群智慧化水平。如图2所示。

图2京津冀城市群指标权重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社会研究报告、国家统计局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四个指标指数最高,天津与石家庄在互联网宽带与智能应用上相差不多,但创新发展与智慧便民远低于北京、天津,因此,在河北省石家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在保持智慧化应用水平时,重点突出便民与创新两个领域方面的发展,加快生活服务网络发展;而河北省其他地市的智慧化水平总体来看呈现较低水平,需要大力发展其他地市智慧城市,加强产业经济、便民服务、数字政府、交通旅游等方面的智慧化应用。比如在智慧城市产业经济方面,北京、天津继续保持优势,石家庄与唐山、保定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几乎持平,但沧州、廊坊等产业经济发展较落后,需在第三产业、计算机和软件业以及科技创新的综合方面上,大力发展石家庄、唐山、保定,对廊坊、沧州、秦皇岛、邯郸要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发展。使河北省各地市承接京津两地产业,优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京津冀城市群智慧化水平对比分析,可以较好地抓住河北省各城市发展的差距,对其进行重点工程建设与优化升级。

目前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处于第三期阶段,正在加大实施各地市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第一批拟试点建设3个左右的市、10个左右的县(市、区),打造一批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在全省示范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我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全面深度融合。通过站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角度分析,抓住新一轮智慧城市的建设机遇,弥补与京津两地的差距,在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追赶北京、天津两地的智慧化水平,缩小三地区的差距,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

4 基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目前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主要因为河北省面临资源分配较大差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落后、环境严峻等问题,依据《河北省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评价标准》,了解河北省较为重视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搭建、环境改善维护等领域的建设,缺少对接京津冀产业的智慧项目,建设项目空间尺度较小,实践效果与建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京津冀空间尺度上来看,对于点线面的互联互通缺乏重视,比如保定与北京、天津之间的连接,北京、廊坊、天津、唐山之间的连接,需要形成经济圈产业链,而这孤立状态,加剧了“蒂伯特选择”机制作用,城市统筹效率的协调性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城市群间智慧形态的区域优势。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发挥增长极带动作用,形成多元网络层级

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全面进行,这需要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根据河北省试点的区位条件和竞争差异化,形成具有等级结构的智慧城市。比如保定市以京保、津保高速为主要流动路径形成以保定市为增长极的节点,在重点建设项目上,除了建设公共信息化基础设施外,重点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承接北京、天津的产业,形成京津保特色产业链,发挥京津冀产业经济特点;再比如,以北京市东城区为增长极,针对东城区的核心产业,向天津、廊坊和唐山输送上下游产业,而以唐山市为增长极时,承担北京、天津产业功能疏散,并向周边地区进行产业划分与布局,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在京津冀地区多元网络层级架构中,形成上下联动,各自发挥其本地区的产业功能特点,形成合力,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2.突出因地制宜,强化优势互补

河北省各城市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按照统一模板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需要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考虑各自的区位特点与优势,发挥最大潜能,创造城市群智慧区域优势。比如保定市,保定市承接“对接京津、服务雄安”任务,在产业方面,拥有长城汽车、英利新能源等企业,具有明显新兴产业优势。在新型智慧保定建设中,突出当地品牌优势,建设符合本地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与雄安承接北京的产业形成产业对接,加强产业链水平,各自发挥各自的产业特点,实现优势互补,使得每个城市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时有各自的建设亮点。

[1]陈富兴. 智慧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融合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中国通信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的文章皆属C114版权所有,除与C114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单位外,其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联系021-54451141(汪先生)。其中编译类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系C114对海外相关站点最新信息的翻译稿,仅供参考,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有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